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19世纪末,某条约签订后,法国的画报刊载了一幅漫画(见下图),描绘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该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八一建军节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 . 南昌起义 B . 秋收起义 C . 井冈山会师 D .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一)中共的奋斗历程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潜心筑梦。回顾党的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历程刻骨铭心】

材料一

  

图一、开天辟地   党的诞生              图二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党的探索前所未有】

材料二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  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党的政策温暖你我】

材料三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如今,海南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2018年4月,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区。

材料四2017年12月4日,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于台湾逝世,《乡愁》是他漂泊异乡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怀,更体现了诗人期望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材料五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党的奋进砥砺前行】

(二) 中外对比

材料六:下面是小刚同学复习中外近代史时整理的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75年﹣1783年

A

1789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叶

B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C

1861

俄国废除农奴制

1868年

D

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98年

戊戌变法

1911年

E

  1. (1) 请写出与图1、图2相对应的党的重大会议名称。
  2. (2) 分析图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出现图表中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3. (3) 海南成为经济特区得益于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是哪次大会做出的抉择?
  4. (4) 党和政府制定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来解决台湾同胞的“乡愁”问题?
  5. (5) 新中国成立以后,哪个事件标志祖国大陆实现统一?为保障各民族共同发展,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实行什么制度?
  6. (6) 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你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该如何继续?
  7. (7) 读材料六表格完成 A;  B;   C;D;E; 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潮流。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 . 毛泽东思想 B . 邓小平理论 C . 三民主义 D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使历史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 .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B . 传播西方先进制度 C .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 D . 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也曾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主张(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 


材料三  “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夺取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了耻辱的印记。”


材料四  恩格斯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材料五 


材料六  “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庚子联军统帅瓦德西拳乱笔记》

(备注:庚子是指1900年)

  1. (1) 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 (2) 请你辨析表格中的材料,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3. (3) 材料三中的“绅士”指谁?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战争中?

  4. (4) 恩格斯所说的是哪一国家?它从中国夺走了多少土地?

  5. (5) 请你仔细观察材料五的漫画,判断它的含义是什么。


  6. (6) 瓦德西在哪一事件中来到中国?他的话反映了列强对哪里的抢劫?

  7. (7) 这一事件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俗话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
A .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 . 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 C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 黄埔军校的建立
一部以中英两国为大背景的鸦片战争著作──《鸦片战争》被评为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十大好书之一。我们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    )

A . 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B .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 . 中国战败了 D . 中国被迫开放了通商口岸
维新的曙光刚刚显露,却瞬间消失。激愤的中国农民烧教堂,杀洋人。联军长驱直入,攻占北京,再遭国耻。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依次是(   )
A .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B .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 C . 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 .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学校师生要向日本天皇及当时在位的满洲皇帝遥拜,唱国歌,背诵溥仪的诏书,且学生须学习日语,并被灌输‘日满一体’的思想。”上述情况最可能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     )

A . 香港 B . 重庆 C . 瑞金 D . 沈阳
为提醒大家牢记“九一八事变”,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我国每年都在9月18日鸣放防空警报。当年,日本制造这一事变的借口是(  )

A . 西安事变 B . 柳条湖事件 C . 八一三事变 D . 一名士兵失踪
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约180条。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多达100万人被突然中止生计,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这段话反映了戊戌变法过程中(    )
A . 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B . 资产阶级妥协让步 C . 光绪皇帝软弱无能 D . 顽固势力发动政变
下图人物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

①创办了黄埔军校

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④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一批汉族地主阶级新兴官僚的发动、主持下,中国开始了 第一个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洋务运动通过通商口岸的勃兴、大机器生产的引进,产生了一批新式工商业。但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却仍是传统体系,使民间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的歧视。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洋务运动实际是“近代化”开端的意义竞毫无认识,因此步步被动,最终丧失了主动变革、主动“近代化”的机遇。

——摘编自雷颐《洋务运动为何未触及制度层面》

  1. (1) 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洋务运动的口号。
  2. (2) 小史认为,“洋务运动是一次彻底失败的近代化运动。”小史的看法是否正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

A .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B . 赔偿日本白银4.5亿两 C .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D .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解放后,为了纪念淮海战役,国务院决定兴建淮海战役纪念馆,你认为纪念馆建在何地合适?(    )

A . 南  京 B . 济  南 C . 连云港 D . 徐  州
下图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所载某次战争形势图,此次战争是(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护国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1年10月10日

A

1912年元旦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

材料三: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第二年,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而且逐渐走上了复辟帝制的道路,孙中山等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维护共和制度,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但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分裂的局面。

材料四:

    

  1. (1) 写出材料一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它的成立有什么作用?
  2. (2) 材料二表格中的A处应为哪一事件?根据材料二,写出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
  3. (3) 材料三中的“宪法”指什么?它有什么历史意义?
  4. (4) 依据材料和所学,谈谈你是否同意该报的评论。请说明理由。
中共“七大”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领导全党的“五大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