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指的是:(    )

A . 北伐战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红军长征 D .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

A . 五四运动 B . 红军长征 C . 北伐战争 D . 抗日战争
在我国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正式废止是在(    )

A . 1895年 B . 1905年 C . 1915年 D . 1925年
与此前中国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相比,《辛丑条约》具有新的特点。以下表述,符合新特点的是(    )

A . 损害中国领土主权 B . 勒索巨额的战争赔款 C . 强迫中国开放口岸 D . 清政府成为侵略工具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高举两面大旗是(    )

A . 民主和科学 B . 自由和平等 C . 自强和求富 D . 自由和民主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辩”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提倡实业救国 C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 . 提倡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
A . 新文学、新道德 B . 民主、自由 C . 民主、科学 D . 民主、富强
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    )

A . “民主”与“科学” B . “自由”与“平等” C . “扶清灭洋” D . “自强”与“求富”
1936年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长征途中,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

2019年11月1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圆明园流失马首铜像捐赠仪式。这一文物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中“流失”的?(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举新中国为恢复国民经济的五项措施。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符合事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抗日战争胜利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新中国成立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长征胜利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遵义会议

建国后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A . ①②④ B . ③④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一幅浮雕刻画的是金田起义的壮丽场景,领导这场起义的历史人物是(   )
A . 洪秀全 B . 林则徐 C . 孙中山 D . 毛泽东
这里本是黄土高原上一片贫瘠的土地,自从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 . 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 . 召开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 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D . 召开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艺术是时代的先声,艺术作品反映出时代的最强音。以下艺术作品中,最能反映作者无情地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是(   )
A . 茅盾《子夜》 B .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 . 徐悲鸿《愚公移山》 D . 鲁迅《狂人日记》
“一个旧制度终于在20世纪的晨曦中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国家。”这里的“旧制度”是指(    )
A . 封建制度 B . 封建帝制 C . 君主立宪制 D . 共和制度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批准了《议和大纲》,说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说明(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中国割让了黑龙江北岸大片国土 C . 北洋舰队的失利使中国无力再战 D .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 . 公车上书 B . 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 C . 组织强学会 D . 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