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状元实业家侯德榜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师无实学,工无良师,强若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三: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材料四: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是李鸿章对什么运动的反思?
  2. (2) 材料二的诏书表明了一种什么态度?由此开展了什么运动?
  3. (3) 材料三中的“文”是谁?他领导的“颠覆满清专制政府”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位历史人物?他们与近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5. (5)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近代化历程中学习西方呈现出什么趋势?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最高行动准则.结合如图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正式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新思想提出来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的是(  )

A . 陈独秀 B . 李大钊 C . 毛泽东 D . 邓小平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和都城是(  )
A . 石达开  西安 B . 朱元璋  北京 C . 洪秀全  天京 D . 杨秀清  广州
一个原始社会的孩子,整天和自己的母亲出去采集食物,却从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他应该生活在 ( )

A . 早期智人 B . 晚期猿人 C . 母系氏族 D . 父系氏族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当时担任校长的是(    )

A . 蒋介石 B . 孙中山 C . 周恩来 D . 叶挺
下图为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请结合图中信息填出▲所在位置的内容(    )

A . 消灭国民党主力 B . 椎翻国民党统治 C . 建立新中国 D . 实现国家统一
近些年来,圆明园遗址的保护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年,将这一号称“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变为废墟的是(    )
A . 英法联军 B . 俄国侵略军 C . 八国联军 D . 日本侵略军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件

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

A

使中国逐步沦为B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材料二:1840年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变祖国的境遇和命运,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可是,“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也好,试图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主张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也好,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摘编自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1. (1) 请写出材料一表中A、B的内容。
  2. (2) 从材料二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字数120字以上。)
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世事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战胜利后的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敌》的漫画,这幅漫画主要反映了国民党(   )

①积极准备内战

②在政治上欺骗人民

③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赢得时间

④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

A . ①③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下列有关遵义会议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召开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 B . 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D . 取消了博占、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辛亥革命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 . 政府颁布法令,女子必须缠足 B . 李某见到政府领导必须磕头跪拜,称呼“张大人” C . 张某去参加科举考试 D . 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消息
1947年,中共的一项决议指出: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 .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 . 土地改革的内容 C . 土地改革的性质 D . 土地改革的影响
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队伍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这位老人是(     )

A . 林则徐 B . 左宗棠 C . 邓世昌 D . 曾国藩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在新华门前请愿并举行游行示威。下列关于“一二·九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打击了国民政府的对日妥协政策 B . 揭露了日本企图吞并东北的阴谋 C . 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 D . 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鲁迅      ④胡适       ⑤毛泽东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⑤
下图反应的是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下图所示信息判断,中间空白框内应填(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近代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屡屡犯下滔天罪行,其中发生于1937年12月的暴行是(    )
A . 南京大屠杀 B . 火烧圆明园 C . 旅顺大屠杀 D . 割占香港岛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迫使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有(    )
A . 上海 B . 天津 C . 重庆 D .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