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一次历史课后,刘敏对陆莹说:“按今天课上讲的,你可能应该叫步六孤莹。”陆莹回敬道:“那你就叫独孤敏。”这次历史课讲的内容应该是(    )
A . 诸侯争霸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秦灭六国 D . 江南开发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他是(    )
A . 秦孝公 B . 晋文公 C . 宋襄公 D . 齐桓公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材料三: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竞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四:  1978—2013年海峡两岸贸易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台港澳司网站)

 材料五: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蔡英文2016年5月20日发表“就职演说”,在两岸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态度模糊,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具体办法,国台办称之为“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其政策论述的实质是降低两岸的联结与依存度,保持所谓的台湾“主体性”,两岸关系的未来仍旧无法拨云见日。可以看出,她的两岸政策目标只求稳定,不求发展,只管控风险,不增长动力,不是让两岸愈走愈近,而是让两岸愈走愈远。

                                                                ——新华社评论

  1. (1) 材料一中提到的“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它是由谁首创的?

  2. (2) 根据材料二内容,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国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的特色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3. (3) 材料三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竞割台湾去”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国民党元老写下的《望大陆》又因何而起?

  4. (4) 材料四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前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5.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下列我国已经发现的远古人类,按时间顺序离我们最近的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原始居民 D . 河姆渡原始居民
下列关于元朝疆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 B . 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 C . 南逾阴山,北越海表 D .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王安石曾在《元日》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描述的节日应该是(    )
A . 元宵节 B . 冬至 C . 寒食节 D . 春节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 . 因战事而设 B . 设于雍正十年 C . 强化了君权 D . 设于雍正年间
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二者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 .  促进了北方生产力发展 B .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C . 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D . 维持了相当一段时期的和平
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他在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大臣后说的,这位大臣是(   )

A . 魏征   B . 杜如晦   C . 姚崇   D . 李靖
阅读下图,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

A . 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B . 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 .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在词中提到的“秦皇”是指什么人?
(2)秦皇的最伟大功绩是什么?
(3)材料二中反映的是秦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你知道是什么措施吗?秦朝为巩固统一又采取哪些措施?
(4)秦皇采取的哪项措施产生了消极影响?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民族交往既有冲突又有友好往来,民族问题、民族发展始终伴随着每个朝代的更替。整体呈现着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民族又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请填写出下列关于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表格。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兴庆

    12世纪前期

    会宁

  2. (2) 有这样一个议和内容“辽军撤军,宋朝给辽岁币”,这一和约被历史上称为什么? 
  3. (3) 在岳飞著名的词作《满江红 怒发冲冠》中有一句“靖康耻,犹未雪”。岳飞带领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岳飞最后以什么罪名被杀害了?
当今,反腐败斗争正搞得如火如荼,综观中国古代史也十分重视对官员的监督,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

A . 博士 B . 丞相 C . 太尉 D . 御史大夫
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出现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A . 思想专制加强 B . 传统文化衰落 C . 八股取士盛行 D . 儒家地位提高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如图所示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

A .      司母戊鼎     B .      鱼纹彩陶盆  C .      甲骨文  D .       冰裂纹瓷器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 . 奴隶制开始瓦解 B . 封建制度确立 C .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 诸侯争霸兼并
以下不属于赵匡胤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 .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 . 各州府设通判 C . 削弱相权 D . 镇压黄巢起义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B . 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 . 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 D . 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如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 . 卫青北击匈奴 B . 岳飞抗金 C . 文天祥抗元 D . 戚继光抗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