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如表是张敏同学做的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内容: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影响:①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A . 诸侯争霸 B . 独尊儒术 C . 闭关锁国 D . 重文轻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掠夺,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自《明朝的那些事儿》

材料三:1500年左右,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的地方(美洲、非洲)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现代世界史》

材料四: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1. (1) 请依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

    (起点)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终点)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回答,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回答,“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 (5) 概括以上材料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谁统治时期,人口增长,边疆巩固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到来奠定基础。(   )   

A . 唐高宗 B . 唐中宗 C . 武则天 D . 唐玄宗
唐朝初年,尚未出现的少数民族是(   )

A . 吐蕃 B . 回族 C . 突厥 D . 南诏
北宋快灭亡时,被金军掳走的皇帝是(   )

A . 宋真宗,宋神宗 B . 宋徽宗,宋高宗 C . 宋神宗,宋钦宗 D . 宋徽宗,宋钦宗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要考察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遗址,他们应去(    )
A . 北京周口店 B . 云南元谋 C . 浙江余姚 D . 陕西西安
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某摄制组正在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下列场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 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 B . 铁木真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 C . 宋朝时期,有商人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D . 唐朝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题图)。据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 . 礼仪规范的结果 B . 狩猎生活的需要 C . 战斗训练的要求 D . 刑罚残酷的表现
隋的“国富”历来为传统的史学家所津津乐道,隋炀帝在全国各地广设粮仓,长安、太原、洛阳等地的仓库储存了几千万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这些仓库中的粮食、布帛还没用尽,如此富庶的隋朝却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 . 上层统治者奢侈腐化 B . 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 C . 下层的人民起义不断 D . 隋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一)、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历史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的房屋名称叫什么? 居住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什么? 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事例
“……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他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苏教版第三册课文
(2)阅读上述材料说出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什么?
(3)欣赏下图说出战国时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又是什么?

(4)战国时期,谁提出了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主张?
(三)、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请说出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事例两个。
(6)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么做?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个时期历特征概括最恰当的是(    )

A . 帝国的空前繁荣 B . 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C . 近代社会的曙光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元朝管理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    )
A . 宣政院 B . 澎湖巡检司 C . 中书省 D . 北庭都元帅府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该图反映的是古代世界一条中西交往的重要商路,人们通常称之为什么?为开辟这一商路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冒险家是谁?
  2. (2) 想一想,我们今天应该学习他的哪些精神品质?
  3. (3) 请参照地图将这条商路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

我国的文明史源远流长,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A . 战国 B . 西周 C . 商朝 D . 夏朝
“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反映的是(     )

A . 西域各族对中原地区的向往之情 B . 吐蕃和唐朝的密切关系 C . 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D . 回纥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

A . 长平之战 B .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C .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D . 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林的根本。下列发生于乾隆帝时期的是(    )
A . 册封达赖喇嘛 B .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C . 组织雅克萨之战 D .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下列考古成果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形(    )
A . 河姆渡居民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半坡居民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


史   料推   论正确与否
(1)“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材料中的言论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玄宗
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和时代。  
(3) “1895年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中李鸿章如此“伤感”的原因是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马关条约》
材料表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5) “自然界的美,大部分是由选择作用所致”。
——达尔文
否定了神学创世说,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1945年4月16日杜鲁门总统的谈话
材料表明的是杜鲁门主义,它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繁荣昌盛中国梦】两宋时期,南方地区社会经济堪称突飞猛进城市的发展及其格局和功能的演变,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显著进步,商品贸易的空前活跃,皆使当时的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新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材料二:(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舱

材料四: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材料五: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内容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与唐代相比,在城市商业布局方面有什么新发展?

  3. (3) 从材料三的这幅图中,你能获取有关宋代的商业或手工业的什么历史信息?材料四中纸币的出现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4. (4) 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当时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加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