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
A . 图片_x0020_100001 在一定量的H2SO4和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 . 图片_x0020_100002 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C . 图片_x0020_100003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D . 图片_x0020_100004 等质量形状不同的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下述描述生活中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
A . 酒精能烧 B . 轮胎能炸 C . 饭菜会馊 D . 瓷碗易碎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 铜用来做导线 B . 活性炭用于吸附色素 C . 氮气用作保护气  D . 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
如下图为自来水消毒过程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图中丁物质属于氧化物 B .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 . 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D . 参与反应的甲、乙两物质质量比为1:1
油炸食品,烧烤食品等被营养专家称作“垃圾食品”,这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而且食物中还会产生一些强致癌物质,故此类食品不易多吃、常吃。如在食物的煎炸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有害物质一丙烯醛。化学式为C2H3CHO。试回答:
  1. (1) 丙烯醛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是
  2. (2) 丙烯醛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人能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下图装置进行了实验。

  1. (1) 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此时可观察到Ⅰ瓶内的现象是Ⅰ瓶的作用是
  2. (2) 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活塞B,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其作用是。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丙烯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丙烯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 丙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C . 丙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 丙烯分子中碳、氢元素的个数比为1:2
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11

A . 电解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 . 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 .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 氢气 + 氧气 D . 与电源b端相连的试管收集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对于化学方程式C+O2  CO2 表示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 . 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B . 该反应中,反应物是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条件是点燃 C . 每1份质量的碳和1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1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D . 每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化合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下列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 食盐能溶于水,具有咸味 B . 干冰可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C . 铜能够导电 D . 铜质门把手上产生绿色斑点
某牙膏的侧面标签部分内容如右:
  1. (1) 将该牙膏溶于水,测得溶液的pH=8.2,则其为性(填“酸”“碱”或“中”)。
  2. (2) 碳酸钙与胃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下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 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 . 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D . 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加热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不放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 . 不放出氧气 B . 放出氧气的总量增多 C . 放出氧气的总量减少 D . 放出氧气的速度慢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根据下图填写空格:

  1. (1) 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时,a管产生的气体是
  2. (2) 用图B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得到的结论是
  3. (3) 进行C图所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可用简单方法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请选择一种产物简要写出其验证方法:
  4. (4) 利用D图所示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实验时,瓶中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原因:;我们知道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该实验事实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
如图是同学们探究过的三个重要实验,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1是测定空气中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和。排除了气密性不好等因素外,过量红磷燃烧熄灭后集气瓶内(填”“仍有”或“没有”)残余的氧气。
  2. (2) 图2是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可得出的燃烧条件之一是;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的燃烧条件之一是
  3. (3) 图3是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某同学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此时烧杯中的溶质(除酚酞外)可能有两种情况:①溶质是(填化学式,下同);②溶质是
下列实验,既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又体现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 石墨的导电性 B . 二氧化碳的倾倒 C . 活性炭净水 D . 水的沸腾
2015年6月国家开始实行饮用水新标准,矿物质水、碱性水、离子水等名称将被禁止使用.某品牌饮用水标签标明了该水中钠、钾、钙等的含量,钠、钾、钙等是指(  )
A . 原子 B . 分子 C . 元素 D . 单质
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竹子里面气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竹子里面的气体主要含有二氧化碳、氧气、氮气。

  1. (1) 【实验验证】

    操作与现象

    分析与结论

    ①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出,然后采用法(填实验室常用的一种集气方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

    ②将放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加热后迅速伸入甲瓶中(如图),使红磷燃烧,瓶内充满了白烟。冷却后松开弹簧夹,结果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原气体体积的十分之一

    ①红磷燃烧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

    ②说明竹子里的气体中肯定含有

    ③往乙瓶(填具体操作及现象)

    说明竹子里的气体中肯定含有二氧化碳

  2. (2) 【交流反思】

    I根据操作②与操作③的实验现象,从量的多少方面比较竹子里的气体与空气,可得出的两个结论是①,②

  3. (3) Ⅱ.操作②的实验可改进如下图,改进后的优点是(写一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所含该溶质的量一定是该条件下的最大值

B.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在温度一定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对于任何固体物质来说,用加热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它的浓溶液

宇宙飞船内,宇航员所呼出的气体要通过盛有氢氧化锂的过滤网,以除去所含

的二氧化碳, 发生如下化学反应:2LiOH+CO2=Li2CO3+H2O。若过滤网内含有氢氧化锂60g

最多可吸收多少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