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A是难溶性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D为生活中常见的有毒气体.则B的化学式为 ,由B转化为A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常温下呈液体,D能供给呼吸,则由C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①计算:需称取硫酸镁g,量取适量的水。用量筒量取水时,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保持水平。
②称量:将称好的硫酸镁固体放入烧杯中。
③配制溶液:将量好的水倒入盛有硫酸镁固体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搅拌的目的是。这样得到的溶液即是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硫酸镁溶液。
①当滴入NaOH溶液60g时(即图中B点),烧杯中溶液里一定大量存在的阴离子为(写离子符号)。
②当滴入NaOH溶液40g时(即图中A点),恰好完全反应,试通过计算,求固体混合物中MgSO4和Na2SO4的质量比。
(猜想与假设)甲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是烟灰
乙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可能是空气中的氧气与铜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丙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既有烟灰又有氧气与铜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查阅资料)
①酒精不充分燃烧产生炭黑(即黑烟)
②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加热条件下能与金属铜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实验步骤和方法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一:取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内,然后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放在酒精灯的外焰部位加热 |
铜片变黑 |
推知(填甲、乙、丙)的不正确。说明黑色物质的出现可能与空气中的有关 |
实验二:取一试管,将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中,塞上胶塞,并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的空气,封好胶塞,并加热,趁热取下胶塞,观察现象 |
取下胶塞前的现象: 取下胶塞后的现象: |
乙的猜想正确 |
实验一将铜片放入试管中加热,目的是排除了的干扰。
②古代锡器常用来饮喝茶,很少装酸性物质,原因是。
①保存NaClO时应注意、避光、放在阴凉处;②用NaClO对饮用水进行消毒的方法属于(选填“物理”或“化学”)方法;③写出NaClO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几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_( 填写字母标号 ) 。
A 氯原子的质子数为 17 ,最外层电子数为 7
B 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1
C X 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6 ,元素名称为硫,元素符号为 S
D X 元素与氧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2) 一种碳原子叫做碳 12 ,是含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一个碳 12 原子的质量为 ag ,则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 _________________( 用含 a 的代数式表示 ) 。
(3) 图 2 所示粒子共表示 _____________ 种元素。 X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 2 中 _____________ 的化学性质相似 ( 填写字母标号 ) 。
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能一步实现转化的是
A . C→CO 2 →CO→CuO B . O 2 →MgO→H 2 O→H 2
C . Fe→FeCl 3 →Fe(OH) 3 →Fe 2 O 3 D . NaNO 3 →NaOH→Na 2 SO 4 →Ba 2 SO 4
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几种碳的氧化物?
【实验猜想】猜想1:只有CO; 猜想2:只有__ __; 猜想3:含有CO和CO2。
【设计实验】基于猜想3,依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
(1)观察到__ __(填字母)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
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F装置中__ ;
②E装置中出现__ 的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3成立。
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 。
【问题讨论】
B装置的作用是__ ;
D装置的作用是_ _;
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__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