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用所给元素C、O、H、Ca、Al组成物质填空(填化学式)
(1)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
(2)用于中和胃酸过多的碱
(3)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
(4)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酸

下列模型能表示化合反应的是(  )

A . B . C . D .
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 点燃木炭   B . 点燃铁丝   C . 点燃红磷   D . 点燃蜡烛
某些铜制品在空气中久置,表面生成绿色的铜锈(又称铜绿)。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铜锈的组成和铜生锈的条件。

  1. (1) Ⅰ.探究铜锈的组成

    【查阅资料】①铜锈受热易分解②硫酸铜粉末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从铜器上取下适量的干燥铜锈,按如图所示装置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观察到B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C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2) 依据以上现象分析,铜锈中一定含有的元素:Cu和
  3. (3) Ⅱ.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推测,铜生锈可能与CO2、H2O和O2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小组同学取直径、长度均相同的铜丝,并打磨光亮。设计了如下图所示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

    【解释与结论】

    实验中使用“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

  4. (4) 得出“铜生锈一定与C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填编号)。
  5. (5) 对比实验②和③,得出的结论是
  6. (6) 为验证猜想,请在图中将实验⑤补充完整
  7. (7) 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生锈的条件是
  8. (8) 【反思与应用】

    结合上述实验,你对保存铜制品的建议是

C、O、Ca是初中常见的三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合适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1. (1) 有毒的气体
  2. (2) 天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
  3. (3) 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4. (4) 白色固体
灼烧时,火焰呈黄色的是(   )
A . KCl B . Ca(NO3)2 C . CuCl2 D . NaNO3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 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B . 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则氢氧化钠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 C .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则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 D . 利用红磷燃烧的方法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则利用木炭也可以
某农技站货架上待售的化肥有NH4NO3、NH4H2PO4、CO(NH2)2 , 其中缺少的肥料品种是(   )
A . 氮肥 B . 磷肥 C . 钾肥 D . 复合肥料
下列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是(    )
A . 图片_x0020_642625396 B . 图片_x0020_1224686760 C . 图片_x0020_2110403590 D . 图片_x0020_1443882993

根据图中某牙膏商标上的部分文字,用化学用语填空


(1)图中一种金属元素的符号 

(2)二氧化硅的化学式  .

(3)n个硝酸根离子的符号  .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其灭火的原理是

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共同作用的结果.

观察如图实验,回答问题:双隔膜电解池的结构简图如图所示,利用铅蓄电池电解 Na2SO4溶液可以制取 H2SO4和 NaOH。

  1. (1) 装置中电能转化为能;
  2. (2) 该电解反应的总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H2SO4和 NaOH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1:2)。
下列设计方案可行,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其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 . 清洗试管壁上附着的铜:   置换反应 B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化合反应 C . 用熟石灰处理硫酸厂的废水:   复分解反应 D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分解反应
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 . 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生成白色烟雾 C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D .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可一次鉴别出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方法是(   )
A . 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B . 闻气体的气味 C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D . 加入澄清石灰水
在一烧杯中盛有20g Na2CO3和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A,加足量水溶解制成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时,共用去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73g。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 (1) 反应中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g。
  2. (2) 试通过计算求出原固体混合物A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普通蜡烛容易熄灭,有人对此做出改进,研究出一种“吹不灭”的蜡烛.吹灭蜡烛后,蜡烛总能灭而复燃.同学们对此进行了探究.

【初步探究】为何这种蜡烛总能灭而复燃?

【查阅资料】①这种蜡烛芯里包裹一层打火石粉末.打火石是由镁、铝、铁中的一种或二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为150℃.当蜡烛燃烧时,金属并不燃烧;但当蜡烛吹灭后,未冷却的金属接触到氧气就发生燃烧,从而使蜡烛复燃.

②镁、铝、铁三种金属中,只有铝能和NaOH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1. (1) 【反思一】这种蜡烛燃烧时,蜡烛芯里的金属为什么不燃烧?,如要熄灭这种蜡烛,可采用的方法是

  2. (2) 【深入探究】打火石中的金属主要是什么成分?

    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注:不考虑打火石中稀土元素对探究金属性质的影响)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样,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

    打火石中不含铁

    2另取样,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打火石中含有镁、铝

    表格中的实验现象依次是:

  3. (3) 【反思二】甲同学提出:在实验步骤1时,可直接观察“金属产生气泡的快慢”这一现象来判断该金属.老师否定了这一方案,理由是

请在A-H八种物质中,选择符合题意的物质,用字母填空

A  B氢氧化钾  C氧气  D酒精  E二氧化碳  F石蕊试液  G碳酸钙  H聚乙烯塑料

1)能供给人体呼吸的是________。

2)属于酸碱指示剂的是________。

3)大理石主要成分是________。

4)常见的金属是________。

5)常见的碱是________。

6)实验室常用的燃料是________。

7)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

8)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_______。

下列方框中,符合2N2意义的示意图是(  )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