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工业上以氯化钠和硫酸铵为原料制备氯化铵及副产品硫酸钠。已知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 35℃时等质量的氯化铵溶液和硫酸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 . 45℃时把50g氯化铵放入50g水中能得到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D . 80℃时将氯化铵、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硫酸钠小于氯化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大力倡导发展绿色化学,让人民生活在绿水蓝天之下。环境问题是民生大事,过多地排放CO2会增强全球温室效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很多,图(1)表示其中的一部分途径。其中,甲是一种黑色固体单质,乙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丙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在工业上可用于
  2. (2) 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 , 但在光照条件下,又可以吸收CO2产生。因此,植树造林有效保护环境。
  3. (3) 小军同学运用化学知识,为净化空气设计了简易捕捉器,流程如图(II)所示:捕捉CO2的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 (4) 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实验操作有误或不规范,很可能造成失败甚至酿成事故.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存放氧气 B . 稀释浓硫酸 C .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D . 检查装置气密性

推断题: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省去.

  1. (1) 金属B的活动性 金属D的活动性(填“>”、“<”、“=”);

  2. (2) 若A是一种气体化合物,写出①的化学方程式: ;

  3. (3) 向C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4. (4) 写出溶液C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发现150周年,该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钪是一种稀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如图 ,由此可知钪是一种(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 (2) 如图是一些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请用字母序号填空。

    ①表示阳离子的是,表示原子的是

    ②以上微粒对应的元素有种。

下列事实和解释相符合的是(  )

A . 洗涤剂清除油污﹣洗涤剂能溶解油污 B . 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 C . 铝制成铝箔﹣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D . 金刚石用来裁玻璃﹣金刚石熔点高
铁的应用在我国已有很久的历史。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 B .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C . 铁制容器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D . 人体中的铁元素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是广大居民的主要燃料,若燃烧32克甲烷至少产生多少克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生成多少克水?
小明怀疑自家菜地因施用硫酸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于是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
  1. (1) 【查阅产品说明】小明同学根据下图所示产品说明书中的和硫酸铵的组成,推测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使肥效降低。


  2. (2) 【探究1】土壤的酸碱性

    实验1:按上图所示溶解土样,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用pH试纸测量土样浸出液的pH约为4,说明土壤呈酸性。

  3. (3) 【探究II】硫酸铵具有哪些性质

    实验2:25℃时,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此时所得溶液对应图中(选填序号)点的状态,测得其pH约为5。

  4. (4) 实验3:为证明硫酸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小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①硫酸铵固体减少;②用酚酞溶液浸湿的滤纸。③小气球变大。

      

    小明依据现象①和②,小红只依据③,都得出了“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小组同学认为小红的依据不合理,小气球胀大可能是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所致。若要通过小气球的变化得出“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还需继续进行观察,若,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5. (5) 实验4:按图中所示进行实验,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硫酸铵能与熟石灰发生反应。

    【拓展应用】

    ①为保证铵态氮肥的肥效,不能高温暴晒,不能

    ②硫酸铵中氮元素被植物吸收后,剩余的硫酸铵使得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进行改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酒精需要密封保存——酒精分子在不停运动 B . 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C . 过氧化氢分解属于化学变化——过氧化氢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D . 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水分子间有间隔
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 (1) A B C D所示粒子共表示种元素;
  2. (2) 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3. (3) 若E中X=11时,则该粒子符号为
如下图所示,向盛有Cu(NO32与AgNO3的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其中,b点表示AgNO3恰好完全反应完,c点表示Cu(NO32恰好完全反应完。该过程中不考虑温度以及溶剂量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a点时溶液的质量最大 B . c点与d点烧杯中所含溶质种类相同 C . 只有当加入锌粉的质量m≤6.5g时,烧杯中的溶液呈蓝色 D . 当向烧杯中加入盐酸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加入锌粉的质量m取值范围是0≤m<6.5g

某学习小组设计如下实验验证CO2的性质。

操作步骤:用3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一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得到如图二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中,曲线123中导致气压快速变小(如:cd段)的操作是              

2)曲线2对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图二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填序号)。

A.1体积水中溶解CO2的量约为1体积

B.CO2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

C.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D.40%NaOH溶液比澄清石灰水更适合用于吸收CO2

下列CO2的制备装置,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是(   

A                                   B       C                                   D

 

下列各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颜色是无色的是

A.锌和稀硫酸                      B.铁和稀硫酸   

C.铁和硫酸铜                      D.铁和稀盐酸

 

下列物质加入到稀硫酸中,有大量气泡产生的是(  )

ANa2CO3                 BCu                         CK2SO4                   DNaOH

能源、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1)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燃料有煤、           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化石燃料大量使用产生           NO2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           ,破坏环境。

3)现阶段,人们大量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某校化学小组在研究燃烧的条件时,做了下图所示ABC三个实验。

A          B          C

①白磷能够燃烧的是实验(填序号)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对比实验BC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咨询老师准备用亚硫酸钠溶液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备一 定量的SO2(Na2SO3 +H2SO4()==Na2SO4+SO2↑+H2O]。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瓶亚硫酸钠溶液并告知该瓶溶液放置时间可能较长,不知是否变质。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小组对该瓶亚硫酸钠溶液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该瓶溶液中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阅资料】

(1) Na2SO3有较强还原性,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2 Na2SO3 +O2==2Na2SO4

(2) Na2SO3能与酸反应产生SO2气体;

(3)SO32-SO42-均能与Ba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3可溶于稀盐酸。

【作出猜想】

猜想1:没有变质,成分是Na2SO3;

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Na2SO4;

你认为还可能有的猜想3: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I】甲、乙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探究溶液是否变质:

小组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甲组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

没有变质,还是Na2SO3

乙组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盐酸。

_____

已部分变质

【评价】有同学质疑甲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

【实验探究II

甲组设计如下实验测定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忽略不计)  

(1)连好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在锥形瓶中放入126g该样品

(2)实验前称量C装置的质量;

(3)关闭活塞K,用注射器推入浓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4)打开活塞K,缓缓鼓入一定量的氮气,关闭活塞K

(5)再次称量C装置的质量发现比反应前增重6.4g

由此,计算出该溶液中Na2S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解释】若没有进行第4步操作,则测得亚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实际的____(偏小偏大”)

乙组仍使用第一次实验的原理,进行如下实验测定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第一步:称取试样ag

第二步: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和足量稀盐酸;

第三步:过滤、洗涤、烘干沉淀;

第四步:称量沉淀的质量为bg

第五步:计算溶液中Na2SO3的溶质质量分数=(1-142b/233a) ×100%

试完成下列问题:

(1)加入氯化钡溶液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步操作要洗涤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由此可得出,保存亚硫酸钠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B、C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  ℃时,A、B两种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相等;           

(2)若B中混有少量的A,最好采用  的方法提纯B;                 

(3)现有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①加入C物质;②恒温蒸发溶剂;③ ;          

(4)t3℃时将2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5)将t3℃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