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鉴别葡萄糖和蛋白质溶液:取样,加入碘水,观察是否变蓝 B . 除去NaCl固体中的Na2CO3杂质加入过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C . 分离MnO2和KCl的固体混合物:加水溶解、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 D . 检验CO2中是否混有HCl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铜片拉成铜丝    B . .轮胎爆炸    C . 铁锅生锈    D . 酒精挥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B . 用酚酞区分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溶液 C . 浓硫酸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D . 不能用食盐作原料制氢氧化钠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混合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表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

反应前质量分数/%

70

15

6.25

8.75

反应后质量分数/%

35

7.5

48.75

8.75

A . 丁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B .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 C . 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 D . 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文文还发现家里的水壶有了变化。
  1. (1) 水壶中有较多水垢,她怀疑家里的水是硬水,通过向自来水中加入加以鉴别。可以用厨房中的除去水垢。
  2. (2) 生活中常采用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化学实验描述:

实验现象:

  1. (1) 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入氧气中,木条
  2. (2) 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

    实验结论:氧气具有的性质,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用化学符号表示:四个氖原子,钙离子,两个硫原子,三个氯离子,一个铝原子,钠元素,  一个碳酸根离子氯化铁
在H、C、O、Na、Fe、Cl几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在下面相应横线上.
  1. (1) 遇到干旱时节,可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
  2. (2) 厨房中常备,可用作调味剂的是
  3. (3)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4. (4) 可用来冶炼铁的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预防新冠病毒的日常措施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少聚集 B . 多通风 C . 带口罩 D . 勤消毒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下列化肥属于含钾复合肥的是(   )
A . CO(NH22 B . KNO3 C . KCl D . Ca3(PO42
12年5月18日,扬州泰州机场正式首行
  1. (1) 航站楼的屋顶用到了以下材料:a、光板b、玻璃c、铝板d、塑料.

    其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填字母,下同),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2. (2) 下列做法能体现“低碳、环保”理念的是(填字母)

    a、屋顶采用镂空设计,提高采光率

    b、机场显示屏采用LED节能材料

    c、屋顶防水材料选用光反射率大的新型塑料代替沥青油毡

  3. (3) LED中选用了含P元素的物质作发光材料,写出P元素的名称
  4. (4) 航站楼使用了钢架结构

    ①钢属于(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②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的(填化学式)等物质作用的结果,防止钢铁锈蚀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任写一种),回收废旧钢铁的目的是(填字母) a、节约钢铁资源b、防止钢铁生锈.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 CO2中混有少量CO:将气体点燃 B . N2中混少量CO:将气体通过炽热氧化铜粉末 C . Fe中混有少量Cu:放入足量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D . CuCl2溶液中混有少量HCl:加入过量CuO,充分反应后过滤

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甲、乙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质D属于氧化物 B . 物质C在水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 C . 甲是复分解反应 D . 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探究
  1. (1) 如图1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实验开始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 (2) 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3. (3) 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4. (4) 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一种):
  5. (5) 小明同学认为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丽同学认为不可以,其原因是:
  6. (6) 小芳同学用镁条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结果却发现倒吸的水量远远超过集气瓶的 .小组内同学帮她仔细检查,发现装置的气密性及操作步骤均无问题.你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7. (7) 小组内同学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
  8. (8) 小组内同学还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2的实验装置.

    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

  9. (9) 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10. (10) 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11. (11) 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例如
“神州六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 , 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无变化,在该过程中NiFe2O4是(   )
A . 反应物 B . 生成物 C . 催化剂 D . 消毒剂
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给液体药品加热   B . 除去水中的泥沙    C . 取用液体药品    D . 读出液体的体积

11.    ABCD之间存在如图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已知A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D含有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B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A、B、C是三种常见的单质,它们分别由甲、乙、丙三种元素组成,D、E、F是三种常见的氧化物.上述物质间存在着如图所示的关系,其中D+B→F+A。回答下列问题:

(1)D、E、F中含有甲元素的是______

(2)上述反应中,D______剂,B_____(填氧化、还原、催化)。

(3)若甲为非金属元素,则D的化学式是___,E的化学式是____

1小明同学将一定量的氢化钙(CaH2)加入到足量的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分离出滤渣和滤液.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份是什么?

【查阅资料】CaH2遇水迅速反应生成CaOH2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结论推理】滤液中溶质一定有NaOH,可能有Na2CO3  

【实验验证】请结合题意,在下列表格的空白中填写恰当的内容.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滤液少许,向其中滴加

Na2CO3溶液.

无明显显现

1 说明滤液中没有氢氧化钙 

2 

有气体放出

滤液中有Na2CO3存在

【反思与拓展】

1)如果要从上述滤液中以最小生产成本获得大量NaOH,你建议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 溶液.

2)小明同学认为CaH2与水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人体中含O、C、H、N、Ca、P、S、Na、Cl、Mg等元素,其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O          B.Na         C.S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