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两个镁原子,②氮元素,③三个铵根离子,④2SO2,⑤硫酸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4 | 1 | 42 | 10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20 | 6 | 31 |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其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 (2)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子是 .
(3)属于金属原子的是 ,(4)具有稳定结构的是 .
资料:
①氨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②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铵的固体混合物生成氨气.
③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到氨气变蓝色.
I、制取氨气的装置与实验室用(选填“高锰酸钾”或“双氧水”)制氧气的装置相同,还缺少的仪器名称是.
II、若用如图⑨装置收集氨气,进气口应为端(选填“m”或“n”),检验氨气集满的方法是.
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所示,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发现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在集气瓶里装进适量 a 体积的水,燃烧匙里放一块白磷(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 40℃),并在酒精灯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按图示装置把集气瓶中的空气密封起来,把长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注:集气瓶内的长导管已伸到了瓶底)
③用力把预先加热过的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观察到白磷立即着火燃烧。
④待白磷燃烧熄灭后,稍加振荡,白烟消失。
⑤待集气瓶完全冷却至室温,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是 b,整个集气瓶的体积是 c。
⑥根据 a、b、c 三个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右图“黑面包”实验中,蔗糖(C12H22O11)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的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出问题】改变糖的种类、浓硫酸的体积、水的滴数和温度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呢?
【进行实验】分别取5g糖粉进行实验,根据前2min的现象对实验效果进行评分,
记录如下:
表1实验记录
实验 | 糖 | 浓硫酸体积/mL | 水的滴数 | 温度/℃ | 效果得分 |
1 | 蔗糖 | 4 | 5 | 22 | 65 |
2 | 蔗糖 | 5 | 10 | 30 | 81 |
3 | 蔗糖 | 6 | 15 | 50 | 93 |
4 | 冰糖 | 4 | 10 | 50 | 91 |
5 | 冰糖 | 5 | 15 | 22 | 88 |
6 | 冰糖 | a | 5 | 30 | 75 |
7 | 葡萄糖 | 4 | 15 | 30 | 0 |
8 | 葡萄糖 | 5 | 5 | 50 | 0 |
9 | 葡萄糖 | 6 | 10 | 22 | 0 |
【处理数据】分析表1,计算效果得分均值,结果如下:
表2 效果得分均值
因素 | 糖 | 浓硫酸体积/mL | 水的滴数 | 温度/℃ | ||||||||
蔗糖 | 冰糖 | 葡萄糖 | 4 | 5 | 6 | 5 | 10 | 15 | 22 | 30 | 50 | |
均值 | 79.7 | 84.7 | 0 | 52.0 | 56.3 | 56.0 | 46.7 | 57.3 | 60.3 | 51.0 | 52.0 | 61.3 |
依据均值推断最佳实验方案,均值越高,效果越好。
【解释与结论】(1)蔗糖变成黑色的炭,发生了__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推测放出的气体含SO2,从元素守恒角度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6中,a为_____________mL。
(4)根据表2推断,“黑面包”实验最好选择5g冰糖、5mL浓硫酸、_____滴水和50℃
【反思与评价】
(5)表2中,22℃对应的均值为51.0,,计算该值所依据的3个数据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分析,使实验3的效果得分高于实验4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事实,不正确的是
A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 . 6000 升氧气被压缩在 40 升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液氧和氧气都支持燃烧,是因为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某物质可以用来作CO2气体的干燥剂,则该物质( )
A.能与CO2反应 B.是浓硫酸
C.能与水反应 D.能吸收空气中的水份,不与CO2反应
在2017年南通市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某同学抽到“试题三:给液体加热”,考试结束时,老师发现他使用的试管破裂了,其原因可能是
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
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 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