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问题)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 , 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色。
猜想一:CO2、H2O;
猜想二:CO、H2O;
猜想三:NH3、CO2、H2O;
猜想四:CO2、CO、H2O
你认为上述猜想肯定是错误的。
本实验中甲烷需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而不在空气中燃烧的原因是。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A | 冰融化成水 | 分子间间隔变大 |
B | 用乙烯合成聚乙烯塑料 | 分子不断运动 |
C | 氯化钠溶液具有导电性 | 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粒子 |
D | 一氧化碳可以做燃料 | 一氧化碳分子有可燃性 |
为了保证氧气全部反应,加入的铜粉应该。气球的作用是:。
仪器a的名称是。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试剂及操作方法 |
A | CO2(HCl) | 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干燥 |
B | CuO固体(C粉) | 在空气中灼烧 |
C | Cu粉(CuO) | 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
D | NaOH溶液(Na2CO3) | 加入过量Ca(OH)2溶液,过滤 |
图1 图2
(提出问题)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
(查阅资料)常温常压下,氨气极易溶于水,可用图3装置验证。
(进行实验)步骤1:按图3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
步骤2:在干燥的烧瓶内充满氨气,塞上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少量水)的胶塞,把玻璃管插入烧杯的水中。
步骤3: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填具体操作),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实验完毕,向烧瓶内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将其转化为可用作氮肥的(NH4)2SO4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拓展)实验后请教老师知道,氨水中的NH3大部分与H2O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则氨水中含有的分子有H2O、、(都填化学式)。
①3个亚铁离子;
②“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
③溶于水吸热的一种氮肥;
④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①活性炭可用来净水,因为它具有性;
②洗涤剂能清除油污,这是利用的原理 ;
③多食水果和蔬菜,给人体补充(营养素名称);
④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明气体溶解度与有关。
小明同学要除去粗盐样品中的少量泥沙(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g),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20℃时,小明要溶解10.0g粗盐样品,需量取 (填“15”、“30”或“45”)mL的水较为恰当,充分溶解后形成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操作Ⅱ的名称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蒸发需要的仪器是酒精灯、蒸发皿、温度计
b.溶解和蒸发需要搅拌的目的是防止食盐飞溅
c.蒸发过程就是通过加热的方法将水汽化除去
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B.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C.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D.能去油污,可做炉具清洁剂
蜡烛(足量)在如下左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通过晾晒海水或煮井盐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水分,得到粗盐,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通过如图所示过程,使粗盐得到初步提纯:
(1)操作a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2)通过蒸发M溶液中的水分使之浓缩结晶,想一想,能否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达到同一目的? (填“能”或“否”).理由是
(3)在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应 ,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某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所得精盐是否是纯净物,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精盐样品于试管中,加水使之完全溶解,并向其中加入
① ②
结论:该精盐样品为混合物
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无色酚酞试液及相互反应就能区别开来的是( )
A.NaOH、HCl、H2SO4 B.NaOH、HCl、NaCl
C.Na2CO3、HCl、NaCl D.NaOH、Ca(OH)2、Ba(O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