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 刻度线处,移动蜡烛,调节光屏直到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1. (1)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 (2) 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适当位置,此时应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3. (3) 取走镜片,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应将光屏移至__________(选填“A”、“B”或“C”)范围内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A . B . C . 以外
  4. (4) 将蜡烛移到30cm刻度线处,适当调节光屏,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生活中常见的是利用此成像原理制成的。
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 . 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 . 路旁的树木 C . 迎面走来的行人 D . 从身旁超越的汽车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在水面发生了折射,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标出折射角r。

小敏在实验室用图1所示实验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1. (1) 请在图2中画出水沸腾时A处的一小气泡上升至水中B处时的大致图形;

  2. (2) 利用表中数据,在图3中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

  3. (3) 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 (4) 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由此可判断当地的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冬天的早晨菜叶常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熔化过程内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如图所示,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小刚用一只亮度较高但发光面积很小的LED灯、水凸透镜做实验其中,水凸透镜是由两层透明弹性薄膜组成,忽略重力的影响,可以认为水凸透镜是薄透镜。当注射器向凸透镜注入水的时候,它的焦距变短;注射器向外抽水时,凸透镜的焦距变长把LED灯、水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如图中所示位置,小刚继续往水凸透镜内注入一部分水后,保持水凸透镜的水量不变,为了使得光屏能再次成清晰的像,以下操作(   )

图片_x0020_100018

①水凸透镜和光屏位置均不动,LED灯向左适当移动一段距离

②水凸透镜和LED灯位置均不动,光屏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

③水凸透镜位置不动,LED灯向左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光屏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

A . 只有①是可行的 B . 只有②是可行的 C . ①②③都可行 D . ①②③都不可行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放大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B . 照相机的镜头是凹透镜 C . 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D . 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如图是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把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沿ON折叠的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EO射向平面镜,在纸板NOF上可看到EO的反射光OF.

(1)使入射光EO逐渐向ON靠拢,纸板NOF上的反射光将 ON.(选填:“靠拢”或“远离”)

(2)保持入射光EO位置不变,将纸板NOF向后折,在纸板NOF上 看到反射光OF.(选填:“能”或“不能”)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 真空不能传声 C . 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响度不同 D . 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有效减弱噪声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 (1) 实验时,试管里装有适量的(选填“冰块”或“碎冰”),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而且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试管外的水珠是水蒸气形成的;
  2. (2) 如图所示,乙是给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冰熔化过程吸热,温度,由此得出冰是体;
  3. (3) 在图象 段试管中的水(选填“能”或“不能”)沸腾,烧杯中水的温度(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98℃;
  4. (4) 当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物理研究中,为了方便描述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的某种规律或现象的本质,常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以下探究活动与引入的物理量不对应的是(   )
A . 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 B . 路程、时间均不同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 C . 研究压力作用效果——压强 D . 比较水和沙吸热升温的特点——热量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蜡烛、玻璃板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 (1) 由图可知实验中还缺少了的器材是:
  2. (2) 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是
  3. (3) 实验中蜡烛A、B大小相同,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
    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通过的现象,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 (4)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小明用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材进行实验。

    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5. (5) 小明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好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点燃蜡烛后移动光屏,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原因可能是(写出一个即可)
  6. (6) 如图所示,把蜡烛烛焰放在a点时,则移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能够接收到像,如果在d点放一近视镜片,光屏上要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移动(“左”或“右”)。
下列物态在形成过程中吸热且保持温度不变的是(   )
A . 蜡烛流的“泪” B . 炽热的铁水   C . 清晨的露珠 D . 寒冬的树挂
让钢琴和手风琴都发出C调的“do”,我们能区分开是钢琴还是手风琴的声音,这是根据 (  ) 

A . 它们声音的高低的不同 B . 它们的音调不同 C . 它们的响度不同 D . 它们的音色不同
在装修新房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吸声效果.小明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声效果,他找来几种不同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的小方块,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方块,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相同的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 (1) 在选用“不同材料的”小方块时,至少要控制它们的相同(选填“体积”或“厚度”);
  2. (2) 为记录实验结果,小明设计了如下的表格:

    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

  3. (3) 小明实验中的三种材料,仅从吸声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 . (1)(3) B . (2)(4) C . (3)(4) D . (1)(2)
下列关于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B . 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时,只利用了声传递能量 C . 人们通过乐器发声时的响度和音调,来区别不同乐器的发声 D . 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嗡嗡作响,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0

1.5

2131

2

30

2.0

1284

3

50

2.5

656

  1. (1) 敲击金属管时,声音是由金属管产生的,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金属管,则金属管发出声音的将不同.
  2. (2) 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号管.
  3. (3) 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能/不能); 理由:

  4. (4) 如果想得出管子发出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则需再增加一根长度和直径分别为 cm的金属管.
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将液态氮倒在制作冰激凌的常温原料上,液态氮会迅速(填物态变化名称),(选填“吸收”或“放出”)冰激凌原料上的热量,从而制成“液氮冰激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