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如图是丁冬和刘梅“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他们的实验装置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图片_x0020_1659070126

  1. (1) 他们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2. (2) 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关系。
  3. (3) 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4. (4)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如果进行的实验操作都正确,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的现象是
  5. (5) 点亮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B两个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6. (6)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填“虚”或“实”)。
  7. (7) 丁冬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 (8) 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____
    A . 保持A,B两个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如图所示,S是发光点,S'是S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

⑴在图中画出凸透镜右侧的焦点;⑵画出入射光线SP的折射光线

看图回答问题。

  1. (1) 如图1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为℃;温度计的示数为℃.
  2. (2) 图2中木板A长度的测量值是 cm.
  3. (3) 在图3中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i.

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B . 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 . 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 . 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某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 (1) 图(a)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 (2) 从图像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大气压(小于/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 (3) 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 (4) 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a)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b)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
下列物体中不是声源的是(   )
A . 夜空中的雷鸣 B . 静静挂在床头的吉他 C . 蝙蝠在黑夜中飞行 D . 正在挥舞的手臂
小明利用图示仪器研究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特点,实测数据如表:

入射角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

15.2°

30.9°

48.6°

74.6°

81°

90°

/

  1. (1)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2. (2) 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值时,折射角等于90°,几何光学中把这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临界角大小为
  3. (3) 当入射角超过临界角,发现光会全部反射回来,这就是全反射现象;若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3℃的是(   )
A .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 . 无锡市冬季最低气温 C .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 .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在下面的测量数据后面填上恰当的单位:
  1. (1) 一支钢笔的长度是: 0.13; 
  2. (2) 一本英文字典的厚度是:3.5
  3. (3) 一本书的厚度是: 18.5
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射角是60° B . 入射角是30° C . 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D . 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不变
甲、乙两同学在同一直道上,从同一出发点相同方向跑步锻炼,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他们跑步时,速度较快的是同学,相遇时距离出发点m。

许多男生在变声期后,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比以前低,因而声音的会降低。如果小明的声带在2s内振动了1000次,则声音的频率是。同学们能够通过听声音辨别不同老师是依靠辨别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关于声现象中,以下知识结构错误的是(   )
A . 声波按频率分 B . 减弱噪声的途径 C . 声音的特征 D . 声音的利用
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在高山上烧水时,温度不到90℃水就沸腾了,是因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B . 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实际上是利用蒸发致冷 C . 衣柜里防虫的樟脑丸越来越小,这是汽化现象 D . 冬天,冰冻的湿衣服直接变干是升华现象
一辆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以25m/s速度匀速行驶,请你在题图上画出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v﹣t图象.

小华同学用焦距为15厘米的凸透镜、一个高度为3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实验。实验中,所测得的物距u、像距v以及所成像的像高h分别记录在表中。在验证得到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放大实像的初步规律后,又做了进一步研究。

①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数据中物距u、像距v的变化情况及成像变化的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②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数据中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及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③ 小华同学在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及成像情况后,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

(a)为验证该猜想,小华应在物距为厘米范围内继续实验;

(b)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猜想,小华准备再添加些器材继续进行实验。在下列所提供的器材中,你认为最需要添加的实验器材是。(选填序号)

A.若干个高度不同的发光体          B.若干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

C.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光屏            D.若干个长度不同的光具座

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 . 声音中,人们听不见的声音只有超声波 C . 声音在一切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 D . 声音只能通过介质传播
一辆汽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通过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花了相同的时间,这辆汽车的运动(   )
A . 肯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 . 肯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 . 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上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整段路程上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D . 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我们要成为“物理知识”的好朋友,下列估测正确的是(   )
A .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5m/s B . 人体感觉温暖又舒适的房间温度大约23℃ C . 人体电阻大约100Ω D . 中学生身高大约160dm
下列数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 家用空调器的工作电流约为5A B . 中国高铁的最快速度约为300m/s C . 一张A4纸的厚度约为100nm D . 冬季大伙房水库最深处水温约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