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的实践活动中,下列对“地面上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大光斑和一些圆形的小光斑”亮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不规则的亮一些 B . 圆形的亮一些 C . 两类光斑一样亮 D .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LED灯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光源,它的核心元件是发光二极管。制成二极管的主要材料是 (填“超导体”或“半导体”)。
无声手枪是在 处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手使劲堵住耳孔,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在居民区和马路旁植树造林,这是在 减弱噪声.

甲、乙两同学分别用如图a、b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声音特征的实验。

甲同学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拨动钢尺使其上下振动,听钢尺振动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乙同学选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度不同的同种材料制成的瓶子,先后用相同的力对着瓶口吹气,听到瓶子发出不同的声音。

  1. (1) 甲同学在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同时,还要观察
  2. (2) 乙同学实验时听到的声音是由(填“瓶子”或“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3. (3) 甲、乙两同学对各自所做的实验分析、交流,发现:发声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填“高”或“低”)。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1) 如图所示,将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10cm处,将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移至25cm、55cm刻度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这是(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原理。
  2. (2) 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若想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移至cm的刻度处。
  3. (3) 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枫同学想知道同小组的小红佩戴的是什么眼镜,于是他将小红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便将光屏移动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小红佩戴的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1. (1) 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是cm;

  2. (2) 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的规律制成的,如图温度计的示数为℃;

  3. (3) 如图,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焦距为 厘米的凸透镜、高为 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进行实验,将测得的物距 、像距 以及所成像的高 分别记录在下表中.在验证得到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后,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下表的后两列中.

实验序号

物距 (厘米)

像高 (厘米)

像距与物距之比(厘米)

像距与物距之比(

物距与像距之和( )(厘米)

1

2

3

4

5

6

①根据实验需要1-6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 随物距 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②根据实验序号 的数据,分析比较像高 像与 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③该小组同学继续利用表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a)根据实验序号 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变化量 与相距变化量 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b)根据实验序号 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 变化时, 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得初步结论是:

如图所示,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 . 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的“白气”实际就是水蒸气 C . 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D . 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后则水将不会沸腾
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 (1) 他的操作如图1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2. (2) 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为℃,在图3中图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 (3) 分析图4所示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为了有效地预防“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我市超市、学校等公共场所落实体温检测制度,工作人员使用一种叫“测温枪”的测温仪器,只要把“枪口”对准人的额头或手腕,“枪尾”的显示屏就能用数字直接显示人体的温度,如图所示。测温枪测温利用的是(   )

A . 次声波 B . 超声波 C . 红外线 D . 紫外线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的蜡烛A放在致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 (1) 实验过程中蜡烛B(选填“或“不需要)点燃。
  2. (2) 实验中选取两个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3. (3) 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4. (4) 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

    承接到蜡烛A的像。

  5. (5) 将蝶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 (6)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成像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是我们学习物理常用的方法,我们曾学过的物理量是通过比值定义法得出来的:“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物理研究方法得出来的。
下列说法与日常生活接近的是(  )
A . 教室的长约90dm B . 遵义到仁怀的距离大约是2km C . 学校百米纪录约13min D . 乒乓球的直径约40cm
即将告别母校的你,认为校园生活中的物理量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 运动会比赛中100m冠军的成绩约为8s B . 教室电脑的功率约为1200W C . 教室门高约为200cm D . 上课时教室内的温度一般在45℃左右
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增大,则折射角    (    )
A . 逐渐变小 B . 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C . 不变 D . 逐渐增大,但总大于入射角
如图所示,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在篮球比赛中小明的脚踝扭伤了,医务室的医生检查后立即拿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对小明受伤的脚踝进行冰敷,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0℃的水,这是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一个人行走经过一盏路灯,在走近过程中,路灯照射人,人的影子长短在变化,其变化情况是(   )
A . 逐渐变短 B . 逐渐变长 C . 先变短再变长 D . 先变长后变短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实验中应该选用较(填“薄”或“厚”)的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2. (2) 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是为了多次实验(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或“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3. (3) 实验时若玻璃板如图乙所示倾斜放置请你在图乙中画出蜡烛A的像。(保留作图痕迹)此时,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或“不能”)完全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