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语文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昂扬前行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写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是的,几百万年轻的14岁的少女……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爱情?

②我希望做父亲的每一句话都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

③在绝望的忧愁的折磨中,在喧闹的虚幻的困扰中……

④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其活用现象。
  1. (1) 愿为鞍马()
  2. (2) 勋十二转()
指出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表示话题转变的一项(    )
A .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B .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C .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D . “散学了——你们走吧!”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吾日三吾身

    ②博学而

    ③温而知新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B . 选文第⑦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D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阅读赵燮的《磨难》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磨难有如一种锻炼,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体能,一方面却又强身健骨。
        ②对待磨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古时的斯巴达青年,迫于风俗的压力,每年都要在神坛上承受笞刑,以增强忍受磨难的耐力,这同时具有主动和被动的两种因素。
        ③主动迎接磨难的人,在忍受磨难的痛苦时,内心多是坦然的,磨难使他好像刀剑磨出锋芒;被动承受磨难的人,在为磨难所煎熬时,内心多充满惶惑,磨难使他仿佛卵石愈见圆滑。
       ④过多的磨难,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或许是件幸事,诚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无论如何是一种不幸,中国的近代史已把这一点昭示得清清楚楚。古人言:多难兴邦。这只是一种狭义上的真理,而不是广义上的真理。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他的小说《失去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地名——香格里拉。后人多把香格里拉喻为世外桃源。
        ⑤遗憾的是,人们命运中的香格里拉总成虚幻,而生命中坦塔罗斯式的磨难却是百分之百的真实。
        ⑥就人生而言,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因此,若想做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则是磨难少一些更好;若想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则不妨多经历些磨难。
        ⑦人的容颜往往和磨难成反比,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
        ⑧磨难能使人优秀。如果既想成为优秀,又想远避磨难,这样的事情几乎是极少可能发生的。

  1. (1)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 文章第③自然段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就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3. (3) 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经受磨难而获得成功。请为上文补充一个这样的实例。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不亦乎(“说”通“悦”,高兴 )         如星点(“裁”通“才”,只有 ) B . 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         是也( “知”通“智”,聪明 ) C . 知之(“女”通“汝”,你 )            尊君在(“不”通“否”,在不在 ) D . 省吾身( 三,多次 )                          与儿女讲论文议(儿女:儿子和女儿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 . 箴言        潮讯    拖踏    诲人不倦 B . 牛椟        推搡    寒噤    人情事故 C . 干涸        虔诚    轩昂    取义成仁 D . 阴翳        雕缕    曼延    酣然入梦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 (1) 杨花落尽子规啼,
  2. (2) 水何澹澹,
  3. (3) ,江春入旧年。
  4. (4) 夜发清溪向三峡,
  5. (5) ,崔九堂前几度闻。
  6. (6) ,思而不学则殆。
  7. (7) 回乐烽前沙似雪,
  8. (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 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乙】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 , 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儒生不博览,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 , 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

【注】①类,种类。②痈:毒疮,这里指失去嗅觉的鼻病。③篇章之业:指读书经历。④道:指先王之道。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乎          说:

    ②人不知而不      愠:

    为闭暗          

    ④其为闭暗,矣    甚: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B . 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C . 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D . 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

  4. (4) 【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下列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 . 词人登楼望远,引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大处落墨,视野开阔,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B . “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C . “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是指古时作战的兵器,意指孙权虽为将帅,但身先士卒,亲自作战,击退对手,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 D . 全词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融典故入词,暗示出自己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之情。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解释画线字词。
    ①阡陌交通(          )          ②余人各复至其家(       )             ③便向路(         )               ④病终(        )

  2. (2) 下面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渔人甚之(异:对……感到诧异) B . 处处之(志:标记) C . 无论魏晋(无论:更不用说) D . 出(既:已经)
  3. (3) 翻译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4)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5. (5)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诗文名句填空。
①那清脆如弹拨者,是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②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⑥深蓝的天空中                     圆月。(鲁迅 《故乡》)
⑦泪眼问花花不语,                        。(欧阳修 《蝶恋花》)
                        ,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⑨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
              , 必有一失。(司马迁《史记》)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下雨的时候,我爱它xì lì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②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xiè dú职业之神圣。

③它虽然曾经使我们zhuì zhuì bù ān,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④做一个公民,我们要kè jìn zhí shǒu

阅读下面一首词

《清平乐》  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注释】①紫薇:花名,凌霄花的别名。朱槿,花名,即扶桑。②阑干:横斜的样子。③银屏:镶银或银色的屏风,借指华美的居室。

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主人公在           时节淡淡的哀愁。作者没有正面写情,读来却使人品味到句句寓情、字字含愁。词的上片写主人公睹景醉卧,下片则通过残花、斜阳、                 

        等景物表达了浓重的                之情。

(2018·通州区二模)请依据图片内容和所给提示将对联补充完整。

提示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公元前486,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享誉世界的劳动人民的杰

,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燃灯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塔身以上为十三层密檐,第十三层正南面有砖刻碑记万古流芳。它是通州的标志,古时候从南方来的漕运船只,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塔尖,就知道通州已在眼前了。

上联:大运河千帆竞渡,        ,享誉世界 

下联:燃灯塔        ,彰显通州神韵,万古流芳 

A  B  C  D

16届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丫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走自己的路,给自己一方天空。

树树皆秋色,                           。(《野望》)

综合性学习:(10分)

某校九年级学生在组织“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收

集到下列图案:依次是秦朝半两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徽标。他们进行了一番探究,知道了秦半两钱“外圆内方”取义“天圆地方“之意,它在钱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请继续探究其余各徽标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

1)你能探究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徽标流露出的共同信息吗?(2分)                                                     

2)对待金钱,人们众说纷纭,你认为怎样对待金钱才是可取的,说出你的见解与理由。(2分)                                                     

3)财富论坛采用采访录的形式,通过各行各业人士对财富的不同看法表现出身份职业等对思想认识的影响。试根据例句进行仿写。

例句:政治家:人民安居乐业是我最大的财富。

受希望工程资助的大学生:财富是贫穷中的努力,是有爱心。

仿句:下岗工人:                         财经专家:                                       

病人:                                   孤独老人:                         

4)假如你来担任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持人,请仿照下面的示例,运用比喻手法写两个句子作为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语。

示例:金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们灵魂的美与丑。

仿写:金钱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太丘舍去(                          4)相委而去(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比较《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4.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