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因为人类有某种程度的劣根性,需要有某种程度的慎重和不信任,但是人类本性中还有其他品质,证明某种尊重和信任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当中某些人的政治嫉妒所描述的图景与人类特性一模一样,推论就是人们没有充分的德行可以实行自治,只有专制政治的锁链才能阻止他们互相残杀。”基于这种认识,美国政治精英做出的政治设计是(    )

A . 建立总统制 B . 创建三权分立体制 C . 确立共和制 D . 实行两院制
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A .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 . 建立“福利国家” D .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风骚”是先秦时期两部诗集——《诗经》《楚辞》的简称,经过后人的阐释,它们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要求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关注国计民生,关注民情风俗,肩负起政治伦理的重大使命。“骚”指的是《楚辞》中的《离骚》,后人更多地关注它浪漫无羁的艺术想象和瑰丽丰富的辞采,关注它无与伦比的艺术美。如果用“文质”这一对概念来概括“风骚”的风格,那么“风”代表了“质”,而“骚”则代表了“文”。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学其实是沿着楚骚的路子走下来的。到了唐代,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对六朝以来偏爱声律、辞采、对偶、用典等艺术形式美的诗风深为不满。实际上,唐人并没有完全抛弃楚骚传统,而是将“风”“骚”两大传统融汇在一起。

——据陈桐生《大视野下的文学研究——读<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等

运用所学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肯定、质疑和修改均可),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 .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B .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 .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有学者认为“如果估计到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在内正在盛行君主制度的话,……不能不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一“伟大创举”是指(   )

A . 实行政党政治 B . 实行联邦制 C . 实行民主共和制 D . 创立内阁制
某宪法规定:“无论何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另一州或外国缔结协议或条约……合众国应该保障联邦各州免遭入侵,并且根据各州州议会或行政部门的请求,平定其内部的暴乱。”由此可见(    )
A . 这是一部限制王权的法案 B . 三权分立原则得以体现 C . 邦联体制得到确立 D . 考虑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 . 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 . 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D . 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至清国面有今日之败者……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巨,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摆;文艺乃为繁荣之阶梯耳,岂是济夫实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 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B . 需要引进自然科学 C . 应积极向日本学习 D . 军官素质有待提高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A .   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 B . 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C . 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D . 顺应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些思想的共同点是( )
A . 强调社会责任 B . 提倡知行合一 C . 重建伦理秩序 D . 反映时代要求
下面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高帝

惠帝

吕后

文帝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平帝

各朝所分封的功臣侯与外成恩泽侯

139

13

12

13

22

84

14

31

15

10

13

22

士人出身的列侯

8

0

0

0

1

3

4

10

2

4

6

15

所占比例

6%

0

0

0

5%

4%

29%

32%

13%

40%

46%

68%

A . “独尊儒术”推行 B . 宦官外戚专权 C . 中央集权加强 D . 重文轻武实施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识。”这一制度是(    )
A . 世官制度 B . 军功爵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度

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上述引文主要指出了(  

A.启蒙文学盛行的时代背景

B.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盛行的时代背景

C.空想社会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

D.现实主义文学盛行的时代背景

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
A
.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C
.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      D.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36.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9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6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9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6分)

魏晋时期,弘农扬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A.战事立功    B.才学品德    C.门第出身    D.皇亲国戚

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为宋景公所灭  D.郡县制

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后,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了彼得格勒,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这就是

     A.《四月提纲》                 B.《土地法令》             

     C.《和平法令》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马克思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这一原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论断
A. 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科技发展的鲜明特点
B. 促使“863”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实施
C. 强调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有步骤的重大改革
D. 推动了中国航天技术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