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
国别 |
英国 |
日本 |
沙俄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比利时 |
葡萄牙 |
意大利 |
奥地利 |
荷兰 |
西班牙 |
其他 |
条约数 |
163 |
153 |
104 |
73 |
47 |
41 |
26 |
13 |
7 |
7 |
5 |
4 |
68 |
材料一《周易》中论述的“厚德载物”思想,实际上提倡的就是博大包容精神,讲求万物间的和平共处,以平和的心态寻求与万物和平共处的共同点和契合点。孔子也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中明确提出求同存异思想。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办法的基本要求所提出的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李元光《论“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根据材料和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围绕““求同存异'精神的时代传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属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是( )
A.“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B.“教随国定”
C.推翻天主教会 D.维护德意志统一
材料一 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二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文忠公奏稿》
材料三 (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奏折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李鸿章是怎样批驳旧官僚的?根据洋务派对待近代技术的态度评价李鸿章的观点。(5分)
(2)材料三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变革持怎样的认识?(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不同对近代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4分)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 .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C .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 . 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
下为1977年10月21日一位知识青年的日记:“今早,广播了中央关于高等院校招生的通知,街谈巷议皆此事,家里也催我去学校复习。大学,我朝思暮想的地方……”这段话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知青的求知热情
C.使国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保证了社会言论自由
美国《纽约时报》在清朝咸丰年间曾以《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为题大幅报道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应为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