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 . 王-大夫-士-卿 B . 王-诸侯-卿大夫-士 C . 王-卿-诸侯-士 D . 王-诸侯-士-大夫
哥伦布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作为开拓者,他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作为殖民者,他对美洲人民进行了屠杀。在他身上,既有新时代的光辉,又有旧时代的烙印。下列选项对哥伦布“有新时代的光辉”的理解中,最恰当的是(   )
A . 使美洲地区人口锐减 B . 体现冒险精神 C . 促进社会转型 D . 传播先进生产方式
下表反映了在1842~1919年间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大致情况(单位:个)。此表从本质上反映了 (    )

国别

英国

日本

沙俄

法国

德国

美国

比利时

葡萄牙

意大利

奥地利

荷兰

西班牙

其他

条约数

163

153

104

73

47

41

26

13

7

7

5

4

68

A . 近代中国外交局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B . 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 . 美国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威胁性最大 D . 中国陷入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局面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次修宪(    )

A .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 . 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C . 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 . 表明民主政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两百多年以来,美国1787年宪法历经风雨,如两次世界大战、各种经济危机、种族矛盾以及地域发展问题,但是美国却总是能够从宪法中找寻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攻坚克难。这主要说明美国宪法(  )
A . 属于典型的柔性宪法 B . 具有前瞻性和持久性 C . 已成为宪法中的圣经 D . 内容全面且操作性强
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解放后的一些哲学史著作一般把陆学看做主观唯心主义,把朱学看做客观唯心主义。但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以下陆九渊的言论中能为学者华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A .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B . “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 C . “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D .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

A . 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 . 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 . 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 . 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于是本来潜心于骈四俪六之文的人们也渐渐张目四顾,为种种新学与时论所吸引了。这个变化……造就了一批近代知识分子的雏形”“吸引着一批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这种现象(  )
A . 说明鸦片战争促使传统儒学思想不断瓦解 B . 体现了甲午战争后部分国人的觉醒 C . 反映出洋务派企图以新工具来守护旧理论 D . 说明新文化运动推动新思潮的发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 . 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 . 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 C . 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 . 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求同存异”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一《周易》中论述的“厚德载物”思想,实际上提倡的就是博大包容精神,讲求万物间的和平共处,以平和的心态寻求与万物和平共处的共同点和契合点。孔子也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中明确提出求同存异思想。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办法的基本要求所提出的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李元光《论“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根据材料和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围绕““求同存异'精神的时代传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某学者在撰写“文艺复兴和现代文明的兴起”一章时,介绍了一系列推进文艺复兴运动的事件,下列事件不可能列入的是(   )
A . 新航路的开辟 B . 印刷术的革新 C . 近代科学的兴起 D . 君主专制的衰落
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中国文化是自成一系的,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相互交错的网络系统,且有主有次。这说明,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是(    )
A . 多元一体 B . 传承有序 C . 连续发展 D . 一脉相承

 1945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属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是(   

A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B教随国定

C.推翻天主教会               D.维护德意志统一

材料一  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二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文忠公奏稿》

材料三   (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1874年12月10李鸿章奏折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李鸿章是怎样批驳旧官僚的?根据洋务派对待近代技术的态度评价李鸿章的观点。(5)

2)材料三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变革持怎样的认识?(4)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不同对近代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4)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 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

下为19771021一位知识青年的日记:今早,广播了中央关于高等院校招生的通知,街谈巷议皆此事,家里也催我去学校复习。大学,我朝思暮想的地方……”这段话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知青的求知热情

C.使国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保证了社会言论自由

美国《纽约时报》在清朝咸丰年间曾以《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为题大幅报道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应为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建的重工业企业主要有10家;1937年度又陆续增设了11家重工业企业或筹备机构,而这些企业均远离沿海,大部分设在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陕西等内地省份。这一做法旨在
A. 平衡全国工业布局
B. 为持久抗战做准备
C. 带动民营经济发展
D. 建立国家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