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

A . 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 . 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 . 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 . 婚姻方式彻底改变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首先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利益,同时还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存在和发展。这并非取消了苏维埃名义,而是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扩大。这一转变体现出(   )
A . 国共两个政权的对立消除 B . 苏维埃政权建设更加成熟 C .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逐步固化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 . 《老子》 B . 甲骨卜辞 C . 《楚辞》 D . 《诗经》
证券交易所是当今世界买卖股票、公司债、公债等有价证券的市场。其股指的升降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历史上证券交易所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 . 商业贸易的扩张 B . 商业格局的变化 C . 价格革命的出现 D . 奴隶贸易的盛行
下图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 . 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 . 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 D .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巴黎公社建立了一个完全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国家政权,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他们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选举和人民监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这体现了巴黎公社(    )
A .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征 B . 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C . 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D . 充分动员了人民参政热情
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 C . 传统儒学的影响 D . 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
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

A .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 . 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 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 . 防止产生私人垄断资本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 ,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
A . 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B .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 . 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D .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裁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 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 .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 . 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认为,继毛泽东模式后,形成了邓小平模式。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不断进行修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体现的改革思想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首先,社会主义不是贫困,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其次,要发展生产力。第三,要改革开放,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对发展生产力有用的东西。第四,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因此,就必须坚持四顶基本原则。邓小平本人把他的上述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据《世纪大讲堂》整理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邓小平模式。

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叙述通顺流畅。

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隶属于中书省

隶属于尚书省  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起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臣民和国王的领地。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是由公民组成的……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得到了最大的促进。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得到了最大的促进”?

材料二:意大利人……在18591871年间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国家。德国人在普鲁士人的领导下……建立了他们的德意志帝国。到1871年民族主义的原则已在西欧获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德意志、意大利的“民族主义”主要是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到1871年民族主义的原则已在西欧获胜”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一般认为,民族主义包含有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两个方面的内容。试以19世纪后半期的日本为例简单说明。

6所示海报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西欧实现了一体化

  B.美国努力扶植西欧

  C.欧洲重视提高妇女的地位

  D.欧洲社会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二战开始后,德军遭受的第一次失败是

  A.敦刻尔克大撤退    B.不列颠之战    C.对波兰的进攻     D.莫斯科保卫战

下列材料出自近现代某政治文件,这个政治文件最有可能是(  )

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

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

十五、企业之有独占性质者及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铁路航道等,当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中共一大宣言》                       D.《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 民主共和        B. 改良维新     C. 暴力革命    D. 君主专制

7.下列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A. 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  

B. 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           

C.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 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

48.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

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B.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斯巴达的民主传统             D.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

有人评价周恩来的某项外交成就时说:“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他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材料中的“外交成就”是指
A. 朝鲜战争结束,通过谈判签订停战协定
B. 日内瓦会议的成功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
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
D. 1955年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