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在宇宙中存在这样三个天体A、B、C,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天体A离天体B的高度为某值时,天体A和天体B就会以相同的角速度共同绕天体C运转,且天体A和天体B绕天体C运动的轨道都是圆轨道,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观测记录如图.图中记录的是 ( )
如图所示,导热的圆柱形汽缸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横截面积为S、质量为m1的活塞封闭着一定质量的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活塞与汽缸间无摩擦且不漏气。总质量为m2的砝码盘(含砝码)通过左侧竖直的细绳与活塞相连,且m1> m2, 不计一切摩擦,当环境温度为T时,活塞距离缸底的高度为h。
(1)(4分)此时气体的 。
A.压强一定小于大气压强 B.压强一定大于大气压强
C.体积为hs D.体积为
(2)现使环境温度缓慢降为,外界对气体做 (填“正”或“负”)功,当活塞再次平衡时,活塞距离缸底的高度为 。
(3)保持环境温度为不变,在砝码盘中添加质量为m的砝码时,活塞返回到高度为h处,求大气压强p0。
如图所示,有一个可视为质点的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从光滑平台上的A点以v0=3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到达C点时,恰好沿C点的切线方向进入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光滑圆弧轨道,最后小物块滑上紧靠轨道末端D点的质量为M=3kg的长木板,已知木板的上表面与圆弧的末端切线相平,木板的下表面与水平地面之间光滑接触,小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0.3圆弧轨道的半径为R=0.5m,C点和圆弧的圆心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530(
,
)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A、C两点的高度差;
(2)小物块刚要到达圆弧轨道末端D点时受到轨道的弹力;
交流发电机电枢中产生的交变电动势为e=Emsin ωt,如果要将交变电动势的有效值提高一倍,而交流电的周期不变,可采取的方法是( )
A.将电枢转速提高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B.将磁感应强度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C.将线圈的面积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D.将磁感应强度增加一倍,线圈的面积缩小一半,其它条件不变
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两个相同的弹性小球A、B,质量都为m。现B球静止,A球向B球运动,发生正碰。已知碰撞过程中总机械能守恒,两球压缩最紧时的弹性势能为EP,则碰前A球的速度等于
A. B.
C.2
D.2
人眼对绿光最为敏感,如果每秒有N个绿光的光子射入瞳孔,眼睛就能察觉,现有一个光源以功率P均匀地向各个方向发射波入的绿光,眼睛最远在多大距离能够看到这个光源?假设瞳孔在暗处的直径为D,且不计空气对光的吸收。
有一位科学家,他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于原子的稳定性与经典理论相矛盾,才导致玻尔提出背离经典物理学的量子化假设。这位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他是
A.爱因斯坦 B.居里夫人 C.卢瑟福 D.贝克勒尔
已知某玻璃对蓝光的折射率比对红光的折射率大,则两种光( )
A.在该玻璃中传播时,蓝光的速度较大
B.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该玻璃中,蓝光折射角较大
C.从该玻璃中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红光临界角较大
D.用同一装置进行双缝干涉实验,蓝光的相邻条纹间距较大
(12分)我国已启动“嫦娥工程”,并于2007年10月24日和2010年10月1日分别将“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嫦娥三号”亦有望在2013年落月探测90天,并已给落月点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广寒宫”。
(1)若已知地球半径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
,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近似看做匀速圆周运动,请求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
。
(2)若宇航员随登月飞船登陆月球后,在月球表面某处以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经过时间
,小球落回抛出点,已知月球半径为
,引力常量为
,请求出月球的质量
。
如图是某种静电矿料分选器的原理示意图,带电矿粉经漏斗落入水平匀强电场后,分落在收集板中央的两侧,对矿粉分离的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带正电的矿粉落在右侧
B.电场力对带负电的矿粉做负功
C.带负电的矿粉电势能变小
D.带正电的矿粉电势能变小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的A、B两个物体,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B,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拉力F的最大值为:
A.μmg B.2μmg C.3μmg D.4μmg
一战斗机进行投弹训练,战斗机以恒定速度沿水平方向飞行,先后释放甲、乙两颗炸弹,分别击中竖悬崖壁上的P点和Q点.释放两颗炸弹的时间间隔为f,击中P、Q的时间间隔为t′,不计空气阻力,以下对r和t′的判断正确的是
A.t′=0 B.0<t′<t
C.t′=t D.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