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 知识点题库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它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变化的见证。

  1. (1) 上海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洋务运动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是。后期李鸿章又在上海创办了民用工业:

  2. (2)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什么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 (3) 抗日战争中,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为保卫上海国民政府组织了哪一次大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4. (4) 改革开放中,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开发开放哪里?成为当时扩大开放的窗口城市。如果说上海是龙头的话,那么我们重庆就是龙尾,龙尾随龙头起舞,你知道我们重庆是在哪一年成为沿江5个开放城市之一的?

1938年底,日军不断降低对华“和解”条件,如“放弃”赔款要求,“撤出”华南等。在此期间,日军颁布“治安肃正”计划,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使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手段,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日军主要威胁 B . 日本受国力的影响,调整侵华政策 C . 敌后战场已经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 D . 日本侵华战略宣告失败,无力进攻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是(  )

①七•七事变 ②西安事变 ③日本投降 ④八一三事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③ C . ②①④③ D . ②④①③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七七事变②八一三事变③南京大屠杀④九一八事变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③②① C . ④①②③ D . ③②①④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 (1)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十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2. (2) 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一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 (3) 八七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4. (4) 1929年12月,三湾改编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5. (5) 1937年8-11月,武汉会战持续了3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抗日战争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孤军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成为民族抗战的一面旗帜,毛泽东为此题词“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领导八百壮士抗战的民族英雄是(    )
A . 谢晋元 B . 姚子青 C . 黄梅兴 D . 古大存
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认为,淞沪之攻防战损失过重,非中国可能负担,但从抗日局势来看,这场会战(    )
A . 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 是中国军民与日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D .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仗
近代以来,日本是侵略我国的主要国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材料一、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实际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加全面地概括了中国的抗战历史,进一步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行为……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函(2017)1号”函件

材料二、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十四年抗战”的起止时间,并列举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期间的中国抗战史实各两例。
  2.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中国在这场抗日战争中取胜的根本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下列关于抗日民族战争表述有误的是(   )
A . 九一八事变既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 . 随着军部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C .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和百团大战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D . 随着南京的陷落,淞沪会战结束,日军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破产
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报道所描述战役的意义在于(    )
A . 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 .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 .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新闻:“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新闻叙述的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台儿庄战役 C . 平型关大捷 D . 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全国人民斗志的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平型关大捷 C . 台儿庄战役 D . 徐州会战
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武汉会战
下列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与意义搭配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战役

意义

A

平型关大捷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B

淞沪会战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台儿庄战役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利

D

武汉会战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

A . A B . B C . C D . D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淞沪会战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台儿庄战役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武汉会战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A . B . C . D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会战的攻势作战阶段,蒋介石亲临上海前线视察,要求战士有进无退,有我无敌,不成功便成仁。最终,中国军队以伤亡20余万人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摘编自孙继业、孙志华《正面战场大会战》

材料二:东北民众及未走之东北军组建抗日义勇军,仅1932年1月就袭击日占城市30多次;各地学生开展集会游行,宣传抗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各界人民募捐大批物品,慰劳抗战将士;800多万华侨平均每月捐款2000多万元。

——摘编自李宏生主编《历史》等

材料三:为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击破日军的“囚笼”,八路军发起了“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破坏华北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第二阶段重点攻占深入根据地的据点;面对日军报复性的“扫荡”,八路军开始了反“扫荡”为主的第三阶段作战。

——摘编自王东福、芮素平《中国历史100断面》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战”的名称,以及“会战”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期间中国民众的抗战方式。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的目的,并比较战役前两阶段与第三阶段作战重点的不同。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
毛泽东曾指出,抗日战争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武汉保卫战后,抗日战争进入(   ) 阶段。
A . 相持 B . 进攻 C . 防御 D . 决战
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桩桩侵华的罪行,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成为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1. (1) 中国迈入近代史开始于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怎样的变化? 
  2. (2) 1860年宏伟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造成了这次人类文明史上浩劫的罪魁祸首是哪两个国家?20世纪初,西方列强又发动了哪一次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 (3)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4. (4) 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哪一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哪一战役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5. (5)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 .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 .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D .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