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路遥《平凡的世界》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鲁迅
正是万千平凡人直面工作生活中困难、勇于奋斗拼搏圆梦的精神,才汇聚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奋进之光。
——《人民日报》编者
作为青年学子,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河口沙嘴是黄河的前沿河段,河海交汇最为剧烈,可直观反映黄河口的冲淤变化。沙嘴的淤进蚀退与入海的水量和沙量关系极为密切。中游的小浪底水库1999年蓄水,2002年开始调水调沙实验。读黄河口沙嘴动态过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南部沙嘴急剧蚀退的原因是
A. 黄河流域工业用水量增加
B.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
C.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D. 中上游水利工程建设
【2】推测图中出现北部沙嘴的原因
A.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B.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C. 海水对河口沙嘴侵蚀减弱 D. 黄河改道,北汊入海泥沙淤积
【3】2003~2006年期间,北部沙嘴快速向海洋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B.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C.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 D. 气候异常,降水增加
如图所示,在两块长为

L、间距为L、水平固定的平行金属板之间,存在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现将下板接地,让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粒子流从两板左端连线的中点O以初速度v0水平向右射入板间,粒子恰好打到下板的中点。若撤去平行板间的磁场,使上板的电势

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则t=0时刻,从O点射人的粒子P经时间t0(未知量)恰好从下板右边缘射出。设粒子打到板上均被板吸收,粒子的重力及粒子间的作用力均不计。

(1)求两板间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B。
(2)若两板右侧存在一定宽度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为了使t=0时刻射入的粒子P经过右侧磁场偏转后在电场变化的第一个周期内能够回到O点,求右侧磁场的宽度d应满足的条件和电场周期T的最小值Tmin。
如图,

为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轨道,

段为长

的粗糙水平杆,

段为半径

、圆心角

的光滑圆弧,

相切于

.穿在轨道上的小球质量

,在

处时速度水平向左、大小为

,已知小球与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求:(

取

)

(1)小球向左经过

点时的速度大小

;
(2)小球在圆弧上达到最高点

与水平

之间的高度差

;
(3)小球从最大高度

开始,需多长时间,再次经过

点。
(4)小球通过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
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7月9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目标之一是: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某西方学者观点
(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辨析材料三中这位学者的观点。(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下列各组溶液用互滴法不能鉴别的是
A. 硝酸银溶液和氨水 B. 盐酸和碳酸钠溶液
C. 明矾溶液与烧碱溶液 D. 碳酸氢钠和澄清石灰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节选鲁迅《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 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 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 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工业上常用铁质容器盛装冷的浓硫酸。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将一定量的生铁与浓硫酸加热时,观察到固体能完全溶解,并产生大量气体。为探究反应后的产物,请你协助他们完成相关的实验。
[探究一]
(1)另称取铁钉(碳素钢)6.0g放入15.0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
①甲同学认为X中除Fe3+外还可能含有Fe2+。若要判断溶液X中是否含有Fe2+,应选用____
a.KSCN溶液和氯水 b.K3[Fe(CN)6]溶液 c.浓氨水 d.酸性KMnO4溶液
②乙同学将336mL(标准状况)气体Y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现溶液颜色变浅,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溴水颜色变浅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适当操作得干燥固体2.33g。由此推知气体Y中SO2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
[探究二]
分析上述实验中SO2体积分数的结果,两同学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含有H2和Q气体。为此设计如图所示探究实验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省略)。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装置B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认为气体Y中还含有气体Q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了进一步确认Q的存在,需在装置中添加装置M于______(填序号),M中所加试剂为______。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E~F之间
二苯并呋哺结构简式为

,其一氯代物有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既改变基因的质,又改变基因的量,既能产生新基因,又能产生新基因型
B. 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因此是不可遗传变异
C.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D. 体内不携带致病基因就不会患遗传病
刘师培对清代学术曾指出:“盖汉学之词举世视为无用,舍闭关却扫外,其学仅足以授徒。若校勘金石,足以备公卿之役,而不足以备公卿之欢。……欲得帝王之尊,必先伪托宋学以自固。故治宋学者,上之可以备公卿,下之可以得崇衔。”其意在强调
A. 清代学术氛围相对自由
B. 明清封建制度日益没落
C. 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主流
D. 清代宋明理学仍居主流
在物理学的研究及应用过程中所用思想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猜想法
B. 速度的定义式v=

,采用的是比值法;当△t趋近于零时,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理想模型法
C.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类比法
D. 如图是三个实验装置,这三个实验都体现了放大的思想
如图,

和

是两个不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现固定

,而将

绕A点在平面上旋转.试证:不论

旋转到什么位置,线段EC上必存在点M,使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持续改善客户体验,天津建行建立了智慧柜员机渠道开立公积金龙卡特色应用,于12月16日在全辖网点成功上线。
B. 在体育场馆的建设改造上,坚持同天津的城市规划相结合,同体育运动的长期发展相结合,同有利于推进全民健身相结合。
C.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所属自民党等保守政党成员支持商业捕鲸,以“保护传统”为由在国际政坛显现强硬姿态,目的是以迎合部分保守派选员为目标。
D. 智能手机管理成中小学校普遍性难题。专家建议,立法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
When I was a freshman in college I received a letter that forever opened a window in my soul. I had just started writing and the ______of my local county newspaper had been kind enough to ______some of my work. About a month later the _____ arrived.
Here is what it said. "You may not______me. We last saw each other in kindergarten and my ______moved the next year. We______get the county paper in the mail, though, and when I saw your name I had to write you. You see that first year in school was very______for me. I was a tiny,____, and ordinary-looking girl that the other children ______me every day. The thing I remember about you is that you______did. When we______to go out, the teacher always put me beside you and you would hold my hand as we______the street. You talked to me and played with me. You______me as a person, not someone different and I will be forever______for that. My whole life was______because of how you treated me all those years ago."
I carefully wrote back to my kindergarten friend and we______for several years______the illness that she had ______with since childhood finally took her life. I will never forget, however, just how much that simple kindness I had shared______to her.
Every act of kindness we do______another's heart. Every bit of goodness we share makes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Let's use that power and make both Earth and Heaven smile.
【1】A. teacher B. director C. editor D. leader
【2】A. print B. publish C. report D. check
【3】A. newspaper B. message C. work D. letter
【4】A. remember B. recognize C. hear D. forget
【5】A. parents B. family C. school D. classmates
【6】A. still B. also C. just D. even
【7】A. busy B. happy C. difficult D. easy
【8】A. honest B. naughty C. sunny D. sick
【9】A. kidded B. helped C. hated D. beat
【10】A. occasionally B. never C. seldom D. always
【11】A. got up B. lined up C. ended up D. cheered up
【12】A. adventured B. visited C. cleaned D. crossed
【13】A. judged B. heard C. knew D. saw
【14】A. grateful B. hopeful C. regretful D. skillful
【15】A. harder B. better C. easier D. healthier
【16】A. cooperated B. corresponded C. lived D. worked
【17】A. after B. when C. before D. while
【18】A. experienced B. studied C. treated D. struggled
【19】A. meant B. done C. appeared D. got
【20】A. discovers B. obtains C. enriches D. touches
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
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 ; 。
氮、硫的化合物合成、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
(1)尿素主要以NH3和CO2为原料进行合成。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反应进行:
反应1:2NH3(l)+CO2(g)

H2NCOONH4(l) ΔH1= -117.2 kJ·mol-1
反应2:H2NCOONH4(l)

H2O(l)+CO(NH2)2(l) ΔH2=+21.7 kJ·mol-1
请回答:
CO(NH2)2 (l)+H2O(l)

2NH3(l)+CO2(g) ΔH3=____ kJ·mol-1;该反应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2)焦炭催化还原SO2生成S2,化学方程式为:2C(s)+2SO2(g)⇌S2(g)+2CO2(g),在恒容容器中,1 mol/LSO2与足量的焦炭反应,SO2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若700℃发生该反应,经3分钟达到平衡,计算0—3分钟v(S2)=_______mol•L-1•min-1,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
②若该反应在起始温度为700℃的恒容绝热容器中进行,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_________90%(填“>”、“<”或“=”)
③下列说法一定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
A.焦炭的质量不再变化时
B.CO2、SO2的浓度相等时
C.SO2的消耗速率与CO2的生成速率之比为1:1
D.容器的总压强不再变化时
(3)已知25℃时:H2SO3的电离常数Ka1=1.3×10-2,Ka2=6.2×10-8
①工业上可用Na2SO3溶液吸收法处理SO2,25℃时用1mo/L的Na2SO3溶液吸收SO2,当溶液pH=7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工业上也可用氨水来吸收SO2,写出氨水吸收过量S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学者罗荣渠说,美国人在其开拓阶段一直秉持“走向文明必须改变周围蛮荒的环境”的思想,所以在工业化一开始的政策制定上就埋下了资源粗放式开发的种子。据此可知,美国
A. 近代化一定程度制约了科技创新
B. 工业化进程伴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C. 工业革命的开展孕育粗放式经营
D. 利益至上占据政府执政的主导地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史学对夏王朝或者夏文化的探索,在近10年来似乎成为考古学界的一个新生问题,甚至已经由夏代真实样态讨论,引申至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构建等深层问题。实际上,这种看似考古学界内部的反思讨论,是与整个历史学界研究取向的转变相契合,甚至是略有些“迟缓”的反应。
自19世纪末以来,史学研究提倡“民史”和“群史”,这其中既有学术的考量,亦有当时政治的影响。实际上,所谓新史学兴起,对于传统政治史或经济史关注度的下降,并非真正对政治史关注度的下降,而是史学议题在不断拓展。同时,将以法国年鉴学派几代学者或新史学叙事转向的成就引入中国历史问题的尝试,较长时间内处在初步阶段,西方分析方法与中国传统史料之间的调适尚未完成,很难成功生发出基于中国史料的问题意识。具体到中国上古史,一方面,虽然100余年来有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这样的大发现和系统性的整理研究,但从整体上看,仍未能达到替代以东周至秦汉的历史著述编年与框架的地步。另一方面,三代考古学界孜孜以求、成果斐然,但也仍没有达到可以摆脱“以文献为基本立论前提”的研究样态。由于史料的缺乏,学术界目前无法将先秦史研究转向为“民史”和“小历史”研究。事实上,近十年来,传统的先秦史对于先秦社会的讨论逐渐减少,有学者甚至将其概括为“先秦史研究已逐渐让渡为新见文字材料的考据与释读”。这种总结,虽很偏颇,但的确指出了当前的先秦史研究重具体问题,而轻视整体格局的现状。同时,近年来部分青年学者,将新史学关注的性别、家庭等话题引入先秦史的整体研究,实际效果仍然是综述为多而框架式构建甚少。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与其归因于学者的视野或者材料局限,毋宁说是在先秦史整体格局和阶段性的变化方面,分析工具与史料之间没有匹配出能够支撑上古时段历史样态宏观的构架所致。
在此背景下,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具体到夏时期的研究,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对早于殷墟阶段社会性质、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族群综合研究的总体性探索,是先秦史学科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甚至也是全球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东方世界王权兴起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中不可缺失的研究内容。
(摘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10年来考古学界对夏王朝或夏文化的探索,已经由夏真实样态讨论深入至考古理论和方法论构建等深层问题。
B. 新史学关注性别、家庭等话题,对于传统政治史关注度下降,这只是表象,实质问题是史学议题在不断扩大。
C. 虽然100余年来有大量的考古发现,但史料的缺乏依然是史学界目前无法将先秦史研究转向为“民史”的重要原因。
D. 近年来对先秦史的研究话题拓展了,但受研究者的视野或材料所限,实际效果仍然是综述较多而框架式构建较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对夏文化的探索问题放在历史学界研究取向转变的大背景下论述。
B. 文章通过分析先秦史研究现状,论证了夏文化探索要面对的问题。
C. 文章综合运用了事实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说理深入浅出。
D.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整个历史学界研究取向的转变,考古学界对夏文化探索已经迟缓,要奋起直追。
B. 西方分析法与中国传统史料之间的调适很难完成,中国史学应要有独立的分析方法。
C. 让渡于新见文字材料的考据与释读的先秦史研究存在重具体问题轻整体格局的问题。
D. 夏朝有文字记载但未被发掘的考古文字材料所证实,对其探索是史学界必须面对的。
下列关于DNA重组技术基本工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天然质粒须经过人工改造后才能作为载体
B.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分别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水解和形成
C. 不同限制酶切割DNA分子后产生的黏性末端不同
D. DNA连接酶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结合到引物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