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地理 

八年级(初二)试题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叙述有知识性错误的是(   )

A . 张某在阅读《申报》是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 . 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 . 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D . 《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小明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有:U形管压强计、烧杯、刻度尺,足量的酒精、水和盐水,已知ρ酒精<ρ<ρ盐水

  1. (1) 如图1是U形管压强计。实验前,为了检查探头与U形管之间是否漏气,小明用手轻压探头的橡皮膜,同时观察U形管两侧液面
  2. (2) 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深度的关系”时,记录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

    实验

    次数

    液体

    密度

    液体深度

    h/cm

    U形管两侧液面

    的高度差△h/cm

    液体压强

    的大小

    1

    相同

    3

    2.7

    a

    2

    6

    5.8

    b

    3

    9

    8.9

    c

    ①请将表格中a、b、c三处空缺的信息补充完整:

    a、b、c、

    ②根据表中信息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3. (3) 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三次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三个烧杯中的液面相平,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相同,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小明根据三次实验现象,并结合(2)中②的结论,得出了该探究结论。请你简要说明他分析实验信息得出该探究结论的过程

《九章算术》是人类科学史上应用数学的“算经之首”,书中记载:今有三人共车,二车空;二人共车,九人步.问:人与车各几何?译文:若3人坐一辆车,则两辆车是空的;若2人坐一辆车,则9人需要步行.问:人与车各多少?设有 辆车,人数为 ,根据题意可列方程组为(   )
A . B . C . D .
如图,在△ABC中,点D在BC上,BD=AB,BM⊥AD于点M,N是AC的中点,连接MN。若AB=5,BC=8,则MN=

如图所示的撬棒,O为支点,P为石头的重心.请画出动力F的力臂l和石头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之前,在中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人很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地介绍。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材料二: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材料三: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 (3) 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
当三角形中一个内角 是另外一个内角 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友好三角形”, 为友好角.如果一个“友好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54°,那么这个“友好三角形”的“友好角 ”的度数为.
中,D,E分别是上的点,过点D作 , 垂足分别是点F,G,连接 , 若 , 则下面三个结论:①;②;③ . 其中正确的是( )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②③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如图,已知OE平分∠AOB,BC⊥OA于点C,AD⊥OB于点D,求证:EA=EB.

Ann's seldom late for school, ______?
A . is she B . isn't she C . does she D . doesn't she
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且AC=BD= AB=1,点P是线段CD上一个动点,在AB同侧分别作等边△PAE和等边△PBF,M为线段EF的中点. 在点P从点C移动到点D时,点M运动的路径长度为.

写出下列短语对应的英文

①剪纸

②一种  

③擅长

④ 出发;动身

⑤ 拴……在……周围

⑥天黑后,黄昏后

⑦阻止做......

⑧一直

⑨由....制成

⑩过去常常做某事

某排球队12名队员的年龄如下表所示:

年龄/岁

19

20

21

22

23

人数/人

1

5

3

1

2

该队队员年龄的中位数是 .

分子是由 结合而成的,如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 原子和一个 原子构成的。

如图,AD平分∠BAC,AB=AC,试判断△ABD≌△ACD.并说明理由.

半导体材料: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称为 ,比如  。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晶体二极管具有的属性;半导体应用广泛:小到电子表、数码照相机、电视机;大到汽车、火车、飞机、宇宙飞船。 

如图是丁冬和刘梅“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他们的实验装置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图片_x0020_1659070126

  1. (1) 他们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2. (2) 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关系。
  3. (3) 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4. (4)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如果进行的实验操作都正确,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的现象是
  5. (5) 点亮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B两个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6. (6)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填“虚”或“实”)。
  7. (7) 丁冬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 (8) 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____
    A . 保持A,B两个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关于我国地理位置和疆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B . 我国相差经度50多度,东西晨昏差异大 C . 我国地跨五带中的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 D . 我国位于东半球,亚洲东部,西临太平洋
如图所示,S是发光点,S'是S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

⑴在图中画出凸透镜右侧的焦点;⑵画出入射光线SP的折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