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语文

照样子,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例:寒冷对冬天正如炎热对(夏天)。

①高大对楼房正如矮小对

②马虎对失败正如认真对

③喧闹对城市正如寂静对

④低陷对峡谷正如高耸对

⑤松软对泥沙正如坚硬对

⑥飞机对蓝天正如轮船对

小练笔。

读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请你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一下小孩子弄冰做游戏的过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    )
A . 中秋节 B . 端午节 C . 寒食节 D . 重阳节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破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1. (1) 最能表达钱学森归国心切的句子是()。

    A . 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 B . 它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C . 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
  2. (2) 由于钱学森的杰出贡献,他被誉为“”,我国还有一位科学家邓稼先被誉为“

  3. (3)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这段话应放在课文的,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是一种写法

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腼腆——         赞赏——

谨慎——         虚弱——

在你的家乡,肯定有许多迷人的景色,例如:景色秀美的公园,美丽的小村庄,热闹的街市……请选择你喜爱的某处风景写一写。

要求:①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具体;②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③表达出自己的感受;④自拟题目,不少于350字;⑤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多音字组词

落luò    lào      看zhe    zháo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能用的“废纸”

    班上,有些小朋友经常浪费纸张。贝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样帮助他们改正这个坏习惯呢?

    一天,小朋友们走进教室,看见讲台上摆着三叠“废纸”。

    贝贝告诉大家:“造纸是非常麻烦的,从伐树、粉碎、浸泡到成品纸,要十几道工序,需要千千万万的人共同合作。另外,造纸就要伐树,树木少了,环境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要节约纸张,保护环境……”

    小朋友们睁大了眼睛,连连点头。

    贝贝带头,一张纸的正反两面都写字,写完后还可以用来练毛笔字。

    班上的小朋友学习贝贝的做法,再也不浪费纸张了。

    现在,废纸篓里找不到能用的“废纸”啦!

  1. (1) 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浪费     改正     保护

  2. (2) 为什么要节约用纸?用“”在短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3. (3) 贝贝是怎样节约用纸的?用波浪线在短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选词填空。

平时    平常

①风吹日晒对战士们来说是一件的事。

②这些菜肴是用我们吃的蔬菜做成的,但是非常好吃。

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

(   )他心里顿时高兴起来。

(   )王吉文仔细一看,原来是师长。

(   )他正在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出现一簇人影。

(   )马上坐着两个人,牵马的那个人肩上背着两枝步枪,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搀着一个病号。

(   )但是这伙人走到跟前,他却失望了。

(   )人影近了,还有一匹马。

选字填空。

渴     喝

   

睛     晴

    

锋     蜂

    

墓     慕

   爱

我会用加横线的词写句子。

①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②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找去。

《长城赞》是一副,一副全面赞美的长联,是对联的珍品。

读课文《升国旗》回答,“我们立正。向您敬礼。”这句话中“您”指的是

阅读。

______

①开学三天后,我如愿当上了班长。我在高中时一直做班长,有经验,所以充满自信。

②我希望一个班级能有好的团队精神和面貌。当天下午,我走上讲台对大家说:“打扰各位同学几分钟,为了方便大家联系,我决定在班里开通飞信。”

③“什么是飞信啊?”前排,一个短头发的女生问。

④“就是综合通信服务啊,可以实现互联网和手机间的无(féng fèng)     通信服务……(俗气 通俗)     点说吧,就是可以群体使用的短信息,免费的,就像QQ群,我们班先建立起自己的飞信群。”

⑤短头发的女生吐吐舌头,有点不好意思,然后半开玩笑地说:“我从小县城来的,消息不灵通。”好多同学笑起来。我也笑了笑说:“如果大家都明白了的话,把手机号报给我……”

⑥我的话还没说完,听到有个男生问:“必须要用手机吗?”

⑦“当然,不用手机怎么发短信?”我不解地向后看去,问话的,是个皮肤微黑的男生,瘦瘦的,但是眼睛很亮,唇角微微上扬,有点倔(qiáng jiàng)     的表情。但是我没想到,那个男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没有手机。”

⑧“去买一个啊。”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⑨“我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穷,家里还有奶奶和妹妹,母亲身体不好,一家人的生活都靠父亲在城里做建筑工。我上大学的学费是父亲借来的,在大学里怎么生活下去,还要靠我自己,所以对不起,虽然我热爱我们的班级,但是班里的飞信群,我不能参加。”说完,那个男生朝外走去。

⑩我愣住了,而此刻,全班同学,也都(鸦雀无声 默默无闻)     。那个高高瘦瘦的男生,穿着普通的蓝色运动装,白球鞋,街边小摊的廉价物品,做工粗糙……而裹在这样劣质运动装里的背影,却依然挺拔。

⑪许久,我站在那里,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惭愧、自责。

⑫第二天,我在教室里挂了一块黑板,我说:“以后有什么消息,我会写在黑板上通知大家,请大家留意!”然后,走到教室后面,走到那个拒绝了我并敢于承认贫穷的男生面前,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弯下身,深深地鞠了一躬。

⑬教室的某个角落,发出了孤单的掌声,很快,掌声多了起来,连成了片。

  1. (1) 给短文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2. (2) 选出括号里合适的读音和词语。
  3. (3) 开始“我”决定在班里开通飞信,后来为什么用黑板通知消息,结合短文,写出原因。
  4. (4) 用横线画出对男生外貌描写的语句,两次外貌描写啰嗦吗?结合短文,写出你的理解。
  5. (5) 读完⑥~⑩自然段,我知道了这是一个 的男生。
  6. (6) 结合短文,填上描写“我”情感变化的词语。

    自信——————

快乐阅读。

成全别人的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在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个姑娘露出笑容。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心想,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个姑娘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下,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

“爸,伤口痛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

“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车上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 (1) 三月里的一天,“我”乘车(    )
    A . 去买一份报纸。    B . 去医院看望一位生病的朋友。 C . 去公交车站等朋友。    D . 去医院看病。
  2. (2) “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一个姑娘,这位老人和这个姑娘是(    )
    A . 母子关系 B . 父子关系 C . 邻居关系 D . 父女关系
  3. (3) 文中有一处省号,它的作用是(    )
    A . 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 B .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 . 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 D . 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4. (4) 与文中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    )
    A . 我心想,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B . 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个姑娘表示感谢。 C .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 D .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
  5. (5) 在让座给老人的过程中,让座的姑娘的神情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 微笑→露出笑容→尴尬 B . 尴尬→微笑→露出笑容 C . 微笑→尴尬→露出笑容 D . 露出笑容→尴尬→微笑
  6. (6) 从让座的姑娘的一连串的神情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7. (7)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中第一个“善良”在文中指什么?第二个“善良”又是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读句子,将画线部分换为四字词语,写在横线上。
  1. (1) 婶婶和阿姨在街边小声地说话 , 不知道在议论什么呢!
  2. (2) 只见森林茂密,绿叶葱葱,千山万壑,景色很特别
  3. (3)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出产的物品非常多的国家。
课外阅读。
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张平宜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在2011年之前的十多年里,这个台湾女记者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在那些麻风村的孩子看来,“张阿姨就像妈妈一样”。她熟悉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与脾气秉性。
200年之前,这所已经成立了十几年的小学,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毕业生。因此,与家长“抢孩子”,就成了张平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只要发现一个孩子消失,她就会跑到对方家里,“胁迫恐吓那孩子回来读书”。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很少有孩子能够坚持读完中学,“走路又远,功课会跟不上,还常常被同学歧视和欺负。”最让张平宜难过的是,愿意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的孩子正在逐年减少。为了给孩子们找出路,她又让在青岛开办工厂的弟弟,为想要外出打工的学生们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我的十几年青春,就这样献给了这里。”张平宜感叹道。她有时候,遇到一些烦心事儿,她只有请朋友抽烟斗,“借助烟草气息,放松濒临失控的情绪”。她有一定程度的神经衰弱,常会失眠,她的手袋里总塞着几包松弛神经的药物。
许多台湾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疯子要跑到一个山坳坳里的麻风村,去吃这样的苦。”但对张平宜来说,在这片大山里,她似乎背负着某种使命,“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的那些孩子,我无法掉头离去。”张平宜这样说道。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四字词语。
(1)衣物食物应有尽有,不用担心。(___________)
(2)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张平宜原来的身份是___________,可她为了___________,来到了_____________。
【3】从“张阿姨就像妈妈一样”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胁迫恐吓那孩子回来读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平宜并不是真正恐吓威胁那些孩子,而是哄着他们来上学。
B.张平宜为了挣钱,采取打骂等手段。
C.张平宜经常吓那些孩子,使他们不得不来上学。
【5】许多台湾人都不能理解,认为张平宜是疯子,跑到那里去吃苦,很不值得。你也这样认为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 )
A. 珠穆朗玛峰 B. 乔戈里峰 C. 干城章嘉峰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B.“哎呀!”狐狸说道:“原来是这样!你这是给我设了一个圈套啊!”
C.“我觉得很难。”小狗对小公鸡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