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学期下册试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起来的油田有大庆油田、,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下列事件中不属于“抵制和抗争”的是(    )

A . “二月逆流” B . 停课停工“闹革命” C . 四五运动 D . 邓小平整顿各方面工作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    )
A . 居勒助 B . 钱学森 C . 邓稼先 D . 袁隆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朝鲜战争)的发生,并不是完全没有精神准备,因为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对峙局面已经形成并日趋紧张,因为美国政府当时实行着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一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包括美、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分量。通过这场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向国防现代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 (3) 请列举一位抗美援朝战斗英雄的代表。志愿军战土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幅对联,并回答下列问题: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对联四: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

对联五: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

  1. (1) 宣告“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这种局面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指什么?

  2. (2) 据对联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一项“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重大成就?三大改造何时基本完成?

  3. (3) 对联三是湖北某农户1980年张贴的春联,哪一政策的实施促使春联中相对富裕现象的出现?

  4. (4) 对联四体现我国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对联五中,“梅开三度”是指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其中最早的一项外交成就是什么?

  5. (5)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原因。

“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广东省旅游观光,他要求参观该省设置的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假如你是导游,不应带他们去下列哪个城市(    )

A . 深圳 B . 珠海 C . 汕头 D . 厦门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 土地改革完成 C . “一五计划”完成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土地改革法》受到农民的欢迎

材料二: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连环画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故事。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交售粮食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30000斤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1. (1) 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早稻、花生高产“卫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哪一问题?
  4. (4) 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
右图为2015年9月3日我国抗战胜利大阅兵中展示的战略武器方队。那么,这支部队是 (  )

A . 海军部队 B . 炮兵部队 C . 导弹部队 D . 武警部队
新冠爆发后,我国政府做出了国民治疗新冠肺炎的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的决定,这表明(   )

①政府注重民生     ②脱贫任务完成    ③综合国力的增强  ④法制体系健全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我国政府的积极努力,香港、澳门成功回归祖国,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过香港岛和九龙。

——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

材料二:葬我于高山之上 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国殇》

  1. (1) 材料一中提到的香港是被哪个国家侵占的?我国澳门又是被哪个国家侵占的?

  2. (2) 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依据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目前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随着对外开放地区的扩大,我国新增设的作为经济特区的省份是(  )
A . 广东 B . 海南 C . 上海 D . 辽宁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这些成就(   )
A . 促使三大改造的完成 B . 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 . 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92年1、2月份,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当时各大报纸对此进行跟踪报道。下面四组文章中,最有可能出自这一时期的是(  )

A .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标准只有一个》 B . 《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C . 《抓住中心不放》《要搞快一点》《要敢闯》 D .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责任制让农民吃了“定心丸”》
如图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_x0000_i1027

A . 新中国政权的成立 B .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C .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D .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观察下边示意图并进行判断,描述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82698625

A .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 . 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 . 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2015年10月,由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从而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是(    )
A . 邓稼先 B . 钱学森 C . 袁隆平 D . 屠呦呦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思想解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先后克服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公有制崇拜”。其中克服了“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一步是指(   )
A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B . 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 . 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 .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在哪些省境内(   )

①广东     ②浙江    ③江苏     ④福建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