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学期下册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某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开放了广州、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勃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1) 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一种什么心态?基于这种心态,清朝前期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2. (2) 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

  3. (3)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开放”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4. (4)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启示。

下列哪些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

①罗盛教

②赖宁

③黄继光

④邱少云

A . 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回归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
A .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 . 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 . 我国外交成就显著 D . 全国人民齐心协力
小明的爸爸收藏了一份报纸,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列不能作为收藏理由的是(    )
A . 该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 该文章的发表推动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解放 C . 该文章的发表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的束缚 D . 该文章的发表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年份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71.8%

6.9%

0.7%

1.5%   

19.1%

1956

7%

0.1%

7.3%

53.4%

32.2%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 B .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 苏联的经济援助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词汇出现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 年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 年的是(    )
A . 中国梦,不忘初心 B . 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C . 和谐社会,加入世贸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右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趋势主要说明(   )

A . 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B .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粮食不断减少 C .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目的成就 D . 中国的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
港珠澳大桥2018年0日94日上午9点正式开通,大桥连接香港、澳门、珠海,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香港、澳门、珠海成为我国特别行政区或经济特区的先后顺序是(  )
A . 香港、珠海、澳门 B . 珠海、香港、澳门 C . 珠海、澳门、香港 D . 澳门、香港、珠海
对下表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1952—1957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增长情况表

工农业产品

粮食

增长率/%

98.49

296.30

31.85

19.36

A . 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呈现出增长趋势 B . 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率高于农业产品 C . 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D . 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率高是因为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与“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赎买政策”等关键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土地改革 B . 三大改造 C . “大跃进”运动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新中国第一部展示国家宏伟建设蓝图,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大宪章是(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中华民国宪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以下对联反映的事件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

A . 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B .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 .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D . 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跟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中国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 B . 中国结束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C . 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 .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7年10月召开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B . 土地改革完成后 C . 三大改造完成后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这种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1956年,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C . 土地改革的实行 D .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交够国家的,留足合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农村顺口溜可能产生于20世纪(   )
A . 50年代中期 B . 60年代后期 C . 70年代前期 D . 80年代初期

下图所示: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他们要求“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

A . 设立经济特区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扩大企业自主权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请结合图示信息,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工业起步——制度建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伟大转折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中必须包含反映上述探索过程的史实各一例,并谈谈你从这一过程中得到的启示。(3)表述成文,史实准确,字数不少于60字。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C . 政企分开,自负盈亏 D . 增强企业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辽宁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材料三: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

年1957

年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392

19505

19

——《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新中国成立有何国内意义?
  2. (2)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哪一法律文献使材料二中的“梦想实现了”?该法律文献的颁布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怎样的变化?
  3. (3) 依据材料三,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增幅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钢产量的增幅最大?
  4. (4) 综上所述,请你说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