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学期下册试题

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是在( )
A . 1949年 B . 1950年 C . 1951年 D . 1952年底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
A .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香港回归、邓小平理论 C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D . 中国梦、一带一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1949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    )
A . 京剧艺术形成 B . 人民当家作主 C . 抗日战争胜利 D . 百年国耻洗雪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这个村农民的做法是:全队517亩耕地,按人包到户;国家农副产品的交售等任务、按人包干到户;完成包干任务后,剩多剩少全归自己。大家兴奋地说:“大包干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1984年中国农产品产值以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42.23%,其中46.89%归功于家族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集体耕作制度的体制改革。

——摘编自《新中国60年60个路标》

  1. (1) 全国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方是哪里?
  2. (2)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条理清楚。)
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

A . “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口号的提出 B . 毛泽东的逝世 C .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D .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从粮票布票的交换,到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就能走遍天下。支付方式的改变,折射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李同学准备就此写一篇小论文,下列题目最为恰当的是(    )
A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B .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发展机遇》 D . 《支付创新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英雄有(    )

A . 黄继光 B . 毛岸英 C . 董存瑞 D . 罗盛教
自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居民的工作机会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公布的《澳门统计年鉴》显示,澳门1999年劳动力参与率为64.7%,2018年劳动力参与率为70.9%;1999年失业率为6.4%,2018年失业率为1.8%。这说明(    )
A .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B . “一国两制”取得重大成效 C . 两岸关系得到恢复发展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
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B .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 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 . 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1961年春党和政府开始的重大举措是(     )

A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 .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 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D . 发动“文化大革命”
下列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 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 B . 办学条件明显提高 C . 已经建成了许多世界一流大学 D . 成为我国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你知道“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这些做法应当发生在(    )

A . “大跃进”时期 B .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 整风运动时期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主席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历史事件的教训。其中不应该包括(   )
A .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大跃进”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文化大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粮食实行计划供应,凭证定量购买,粮票出现了。这一时期,除了购粮需要粮票外,其他生活必需品,如油、布、糕点等同样需要凭票证购买。甚至在重大节日还出现了节日补助票……

材料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柳村人只有很少的生活必需品,日常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90%以上的村民住进了新房;村民娶亲用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旧四大件”,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新四大件”。

材料三:(未来中国)不但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党和政府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人人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

  1. (1) 材料一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大柳村人生活发生的变化。概述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和你的亲身感受,说说我们党和政府为了“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和“有保障”,采取了哪些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到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的3645亿元上升到1986年的1亿元用了8年的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的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材料二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徽省农村发生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其中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严俊昌、严宏昌等18户农民是最初响应这次变革的。

材料三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从武昌、深圳、珠海到上海等地,一路大讲改革开放,反复强调改革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下台。

  1. (1) 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表明了什么?

  2. (2) 材料二中“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指的是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哪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3. (3) 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是指什么?

  4. (4)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这句话对新时期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比较落后。如藏族还处于封建农奴制,鄂伦春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解放后,党和政府是怎样帮助少数民族的(    )

①实行民主改革  ②社会主义改造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全部进行土地改革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下列属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的有(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

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下列图片直接展示了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领域是(    )


A . 外交 B . 国防科技领域 C . 综合国力 D . 中国国防武器逐渐超越美国
今年有人参加中美法三国的国庆,他参加的顺序应该是(   )

A . 美法中 B . 中美法 C . 美中法 D . 法中美
下列人物,属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时代英雄是(     )

A . 黄继光 B . 邱少云 C . 邓稼先 D . 王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