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学期下册试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各项事业在曲折中发展,请你穿越时空亲眼见证我国时代的变迁。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中的内容。

(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通过了《 》,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 ,会议制定并通过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作为战地记者来到抗美援朝战场,你会了解到用胸膛堵枪眼的 和宁肯烈火焚身也不暴露目标的 的英雄事迹。(4)你来到20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现场会看到“铁人” 奋战的身影;同时在国防建设领域,你会了解到“两弹元勋”的光辉事迹。  
(5)你来到1953年的中国,你会看到我国正准备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 的社会主义改造。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6)你来到1980年的中国福建,会看到 市已经成为一个经济特区。1988年,我国设置了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 
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建设成就是(  )

①长春一汽生产的解放牌汽车  ②南京长江大桥建成   ③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④鞍钢生产的第一根无缝钢管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下列思想动态与其历史影响的搭配,相符的是(  )
A . 百家争鸣——不利于学术进步 B . 文艺复兴——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C . 启蒙运动——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D . 邓小平南方谈话——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如果你需要一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准确信息。那么下列资料中你将选用(    )
A . 当时农民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B . 1954年全圈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C . 农民纷纷加入人民公社 D . 1956年全固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列选项中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 . 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 C . 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 D .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毛泽东曾说过:“应当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广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 .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 1955年,万隆会议上 C . 1971年,第26联合国大会上 D .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
为纪念抗美援朝,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时说:“为了不暴露潜伏地点,邱少云硬是在火海中咬紧牙关,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种毅力,怎样的一种精神啊!”老战士所说的这种“精神”是(    )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艰苦创业的精神    ④集体主义精神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春生的奶奶给春生讲过去的事情。老奶奶说:“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啊,大家都很穷。我们穿得衣是用洋布做的,我们用的火柴叫洋火,我们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你知道我们结束洋油时代是在何时吗(    )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 .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人类的思想解放历史,是一部文明交流的发展史。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学者布克哈特在其著作中写道“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都一样——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材料二:l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砸烂可耻的东西’、‘自由放任’和‘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

——《全球通史》

材料三:“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选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四:1978年5月《光明日报》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所说的“共同的纱幕”指的足什么?在意大利,驱

    散这层纱幕,促使人觉醒的思想是什么?

  2. (2) 结合材料二,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启蒙思想家是谁?在启蒙思想作用下,欧洲和美洲发生了“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历史事件。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 (3) 结合材料三,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一新理论指导下,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革命是什么。在新文化运动中,向中国人民比较系统地介绍这一新理论的先进知识分子是谁?这一理论指导了中国哪一个革命并取得胜利?

  4. (4) 材料四中文章的发表,是什么历史事件的成果?为中共召开的哪一次会议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该会议住经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伟人决策是什么?

  5. (5) 综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分析,进步的中外思想文化运动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是在(   )
A . 十三大 B . 十四大 C . 十五大 D . 十六大
在进行主题为“抗美援朝中最可爱的人”的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作为史料运用的是(    )

①当时的文献资料     ②历史博物馆内存放的有关实物资料

③电影《上甘岭》     ④当时的实况纪录片和照片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历史是一个政党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探索历程,探究下列问题。

【探索开始】

材料一: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遭遇挫折】

材料二:胡主席总书记在一次大会上说:“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意,不折腾、……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他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折腾”。

【伟大转折】

材料三: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走向辉煌】

材料四: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1. (1) 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我国大“折腾”事件主要有哪些(写出一件即可)
  3. (3) 材料二中、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设计师是谁?
  4. (4) 请回答材料四中“新发展理念”的内容是什么?
  5. (5) 通过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几十年历史进程,你对中国共产党有怎样的认识?
自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的二十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些成就包括(    )

①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
A . 《中国土地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 《中国土地改革法》 D . 《中国土地法大纲》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交接入列,该艘战舰是(    )
A .  “蛟龙号” B . “辽宁号” C . “山东号” D . “长征号”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了孙中山未竟的事业是指(   )
A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 . 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见下图板书设计,其标题应为:(    )

A . 三大改造 B . “一五”成就 C . 平均地权 D . 国有企业改革
下图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几个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TP)增长率的变化,期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应该是(    )

A . B . C . D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 (1) 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决定?为什么要建立这座纪念碑?
  2. (2) 材料二中的“三年”起止何时?“三十年”又起止何时?这一时期革命的性质是什么?1840年发生了什么大事,这件大事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3. (3)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首都北京30万人聚集的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

材料二:(如下图)

  1. (1)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2. (2) 大会上奏起的国歌名称是什么?由谁作曲?
  3. (3) 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讨论通过的什么文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4. (4) 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从此,我国进入什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