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学期下册试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最主要是指(    )

A .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B . 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C . 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D . 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是(    )

A . 邓稼先 B . 焦裕禄 C . 王进喜 D . 雷锋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 .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 . 香港、澳门回归 C .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提示,判断这是中共召开的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2. (2)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指出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3. (3) 读材料二,找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南通是图中A、B、C、D所示地区中的哪一个?

1952年全国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4.8%,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了9.3%,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 .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C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D .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一五”计划成果的是(  )

A . 武汉长江大桥 B . 青藏铁路 C .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D .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请问“大串联”“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这些做法应当发生在(    )

A . 文化大革命时期 B . 三大改造时期 C .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五年为单位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始于(   )

A . 1951年 B . 1952年 C . 1953年 D . 1956年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除了物资交流外,带给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占领,可以说是一部大侵略史。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从英国先后扩展到法、德、美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之成为经济附庸,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成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各国争先恐后地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20世纪初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材料三:“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1. (1) 根据材料一,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 (2) 材料三体现了我国的那一国策?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概括指出,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某同学同时搜集了关于尼赫鲁、纳赛尔、毛泽东、卡斯特罗四位人物的资料,由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奋起 B . 两极格局的形成 C . 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D . “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毛泽东十分重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
A . 强制没收 B . 互助合作 C . 赎买政策 D . 自主经营

每周一同学们都会齐聚学校操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奏唱国歌仪式。国歌是指(  )

A . 《黄河大合唱》 B . 《我的祖国》 C . 《义勇军进行曲》 D . 《英雄赞歌》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广大青年勇于担当、积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天(1919年5月5日),北京市学生总罢课,展开了救国的宣传活动。……师傅陶善和说:“开初,我把你们当成啥也不懂的毛孩子,谁知道,你们竟敢上北京去闹总统府。”后来我们组织的“救国十人团”在长辛店工人阶级的支持和参加下,迅速扩大起来。

——何长工《难忘的岁月》

材料二:青春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优秀基因。党的一大13名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7.7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是建党之初年轻的共产党人便胸怀的理想。

——张康喆《以青春之我,逐青春之梦》

材料三:青年突击队的出现引起团中央的关注,随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全国各地基建工地的青年突击队就有7500个,参加青年13.5万人。

——胡献忠《把青春献给祖国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青年运动综述》

材料四:当马云、 马化腾和李彦宏等改革开放40周年代表人物一再强调“梦想不是想出来的,是靠实践得来的”,更多的80后、90后青年投身于民营企业孕育和发展中。……新时代,它将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勇于奋斗创新,专注中国创造,承担起更多青年责任与担当。

——姚昱帆《改革开放四十年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1. (1) 材料一反映的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如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 (2) 材料二中“党的一大”召开于哪一年?“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
  4. (4) 材料四中“改革开放”是中共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历史性决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梦”的含义。
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这座大桥修建于(   )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 (1)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2. (2) 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
  3. (3)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4. (4)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出现失误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主政治篇】

材料一: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毛泽东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经济建设篇】

材料二: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艰辛探索篇】

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

【时代楷模篇】

材料四:

  1. (1) 材料一中的“里程碑”指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2. (2) 材料二中的数据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从B到C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需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4. (4) 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是学习好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雅琳同学在学完第1、2、3单元后,对比类似事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有误的是 (    )
A . 土地改革、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责任制都是深刻的社会变革; B .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八大都决定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并始终坚持; D . 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都主张走自己的路,一切从实际出发。
“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材料中“社会变革”指的是(    )
A . 土地改革运动 B . 一五计划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三大改造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具有很强的历史震撼力。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孩子找出他父亲的铁皮箱子,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纲……这个场景发生在(    )

A . 土地改革时期 B . “大跃进”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下列有关开国大典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 B . 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C . 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D . 54门礼炮齐鸣49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