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学期下册试题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20世纪60时代,率领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改变贫困面貌的优秀县委书记是(   )
A . 王进喜 B . 雷锋 C . 焦裕禄 D . 孔繁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农村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B .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 .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21 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这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充满神奇的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大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庄严使命。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一是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二是改天换地_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三是翻天覆地__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富国大业;四是惊天动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这四件大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摘自曲青山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3日11版)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的重要会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这主题, 任选下列其中一个观点(或自主提出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 

    观点一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观点二走中国特色的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3年12月,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明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合作化的发展道路。

材料二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俗话说的好:“我国农业发展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材料三  2004年,我国免征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从此,中国农民告别绵延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与1999年比较,全国取消农业税以后,全国农村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平均减负率达80%。

  1. (1) 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2) “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别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阐述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 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了“一国两制” B . 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 . 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 . “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场战争(    )
A . 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 .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 . 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D . 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是在(  )

A . 1966年 B . 1976年 C . 1977年 D . 1980年
开国大典阅兵曾被形象说成是“万国牌武器展览会”,但到国庆70周年大阅兵时,所有受阅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且信息化程度普遍比较高。这表明我国(    )
A . 人民军队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 B . 对外开放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C . 军队发展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 D . 军备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古老而年轻的北京,映射着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材料一   北京建都历程

朝代

名称

简介

中都

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治所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都

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为都,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京

1421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

北京

1644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对全国的统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

1949年9月,……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材料二   予编京师五城坊卷胡同集,附载京师八景、古迹、山川、公署、学校、苑囿等,分置五城,排列坊卷,又为总图于首。披图而现,京师之广,古今之迹,了然于目,视如指掌,使京师坊巷广大数十里之外,不出户而可知,庶五城胡同浩繁几千条之间,一举目而毕见。

——摘编自(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序》

材料三   北京作为拥有 800多年建都史、30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北京不仅拥有故宫、长城、颐和园等闻名世界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着京剧、相声、抖空竹、北京玉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等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基本依靠口传身授进行有效传承的传统技艺,见证了北京发展的历史,承载着北京社会的文明,蕴含着北京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艺术,使北京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有了可供挖掘的历史文化金矿。

——摘编自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国家级》

材料四

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梁思成、林徽因《北京城的历史与未来》

材料五   中国河北雄安新区位于京津冀地区核心腹地,由河北省保定市所辖雄县、容城、安新3县组成……设立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进行城市设计,建设标杆工程,打造城市建设的典范。

——《中国河北雄安新区》

  1. (1) 依据材料一,说出北京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都城始于哪个朝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把它确立为都城是由哪次会议决定的?
  2. (2) 依据材料二,归纳明朝北京城的特点。
  3. (3) 依据材料三,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在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填“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填“不涉及”。

    ①通过言传身教传承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主要特点。(

    ②北京有着故宫、长城、相声、北京玉雕等著名的物质文化遗产。(

    ③北京市现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④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体现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4. (4) 依据材料四,分析作者对古都北京的态度。你认为应如何建设新北京?
  5. (5) 依据材料五,指出建设雄安新区的目的。
由于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不少国家都希望拥有核武器,以提高本国的军事实力,这也使得地球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我国拥有核武器的意义在于(    )

①加强了弱小国家的军事防御力量②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③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④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建国后,民主法制曾一度遭到巨大破坏,这主要发生在(   )

A . 解放初期 B . 三大改造时期 C . “大跃进”时期 D . “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国民间流传着“飞天”的故事,中国首次真人实地考察宇宙苍穹,实现“飞天”梦想的是  (    )
A .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 . “神舟一号” 发射成功 C . “神舟五号” 发射成功 D . “神舟七号”出舱活动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B . 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 农民参加合作社 D .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2年农民老林分到了三亩地,一头牛,一把锄头和一架耕犁,令他受益的中央文件是(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是指(   )

A . 1996年 B . 1997年 C . 1998年 D . 1999年
观察下图,形成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

A .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 农村改革的成功 D . 经济特区的建立
2015年5月,某旅游公司设计了多条“走进台湾”系列产品线路,包括美食之旅——“吃”遍宝岛;花博之旅——“花”现宝岛;婚纱蜜月之旅——钟爱一生宝岛演艺等。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A . 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B .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C . 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 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社会发展也赢得了世界的瞩目。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土地的比重

阶层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材料二:

材料三:

1957年一位诗人写到:“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

材料四:“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中国某地农村民谣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人口及其土地比重的变化主要源于哪次农村改革?
  2. (2) 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3. (3) 材料三体现新中国工业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起步于哪一时期?请列举这一时期的成就一例。
  4. (4) 材料四民谣与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哪一制度有关?它的实施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随后进行的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5. (5) 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下面图表数据来自于201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预计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

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

预计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1%

25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18 万人达到脱贫标准

全年植树造林112.5万亩,清除“无树户”8.32万户,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14%

A . “一国两制”构想的推行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判断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