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学期下册试题

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它标志着(   )
A .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 .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 .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 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和印度交往中首次提出,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 . “求同存异”方针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合作共赢 D . 不结盟政策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是(  )

A . 黄继光 B . 邱少云 C . 王进喜 D . 王崇伦
2021年4月29日,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的问天长歌又奏响了新的乐章。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 .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人太空 D . 2012年“辽宁舰”交接人列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
A . 民族区域优惠政策 B . 西部大开发政策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依法治国的政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50年代,苏联著名桥梁设计专家西林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当这位桥梁专家在1996年去世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他的墓碑后面,刻的就是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取“文革”的历史教训,牢牢坚持党对“文革”的政治结论,坚决防范和抵制围绕“文革”问题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网﹣人民日报任则平

材料三:敏锐地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说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得到了哪一个国家的帮助?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意义。
  2. (2) 阅读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各是什么?
西藏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是在(   )

A . 20世纪50年代初期 B . 20世纪60年代初期 C . 20世纪70年代初期 D . 20世纪80年代初期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后,中国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以下属于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吃饭情况的是(     )

①食物匮乏单调  ②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③野菜充饥  ④讲究绿色食品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人民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些现象说明(   )
A . 我国的高新科技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B . 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 . 人们的消费水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D . 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经济发展
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北都在联合国拥有席位。基辛格访华时曾以此试探中国,被周恩来总理拒绝。这说明(   )
A .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 一个中国原则是我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C . 中国已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 . 驱逐台湾在联合国席位成为中美共识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两会上对尊严内容的阐述。追溯历史,中华民族摆脱屈辱有了“站起来”的“尊严”开始于(     )

A . 中华民国成立 B . 新中国的成立 C . 抗美援朝的胜利 D . “一五”计划完成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对外政策与经济发展”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探究一:奇异的悲歌

明朝时期郑和曾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语)。

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外紧闭国门……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陷入更深的危机,清帝国终于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命运。

探究二:奋进的乐章

1978—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年   份

项   目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 624

20 370

102 398

421 36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

1 826

7 073

28 762

探究三:激荡的交响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摘编自《国际商报》

  1. (1)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现象与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实行的哪一对外政策有关?这一政策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什么严重危害?

  2. (2) 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行?

  3. (3) 据材料回答我国政府为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4. (4) 综合上述探究,你如何认识“对外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A .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B . 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 . 一五计划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D . 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党中央(   ) 
A . 实施国民经济调整 B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 . 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下列镜头能够见证这一历史的是(   )
A . B . C . D .
下面是建国后农村政策调整时间轴,其中①阶段推动农村政策调整的法律文件是(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是(    )
A . 邓小平 B . 周恩来 C . 毛泽东 D . 朱德
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 .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 以阶级斗争为纲 D .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拍摄的是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的场景

材料二: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后,外商投资企业纷纷追加对深圳企业投资,扩大规模,如日本三洋电机的增资总额为6272万,是最初的2至3倍,在增加投资同时,三洋电机最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开始在深圳建立,随着深圳经济的持续发展,相信还会不断有其它国家进入投资。

——《深圳引进外资新动向》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讲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治国方略》

  1. (1) 材料一中的“公私合营”是对哪一行业的改造?哪一项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2. (2) 材料二中“外商投资企业追加对深圳企业投资”与1992年制定的什么政策有关?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对改革开放起到怎么的作用。
  3. (3) 材料三中邓小平讲话属于哪一理论的精髓?在哪一次会议上把这一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讲话在当时中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4. (4)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对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会强调在经济建设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贯彻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材料二:图一:“小、土、群”炼钢铁

图二:“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1. (1) 材料一中“大会”是指党的哪次代表大会?简要指出该大会召开的主要历史意义。

  2. (2) 材料二中的现象是否违背了材料一中指导方针?简要说明理由。

  3. (3) 下列结论与材料一,材料二相符合的是          

    A .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B . 符合科学发展观,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