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请问这“两位先生”指的是(    )

①民权    ②民主    ③科学    ④目由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这一危险形势告诉我们:过去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新认识”“新政策”的空谈,不过是准备对于中国新进攻的烟幕。中国共产党早已向全国同胞指明了这一点,现在烟幕揭开了,这里“烟幕揭开”是指(    )

A . 北伐战争的开始 B . 九一八事变爆发 C . 日全面侵华开始 D . 全面内战的爆发
“鬼子兵来,横行处,杀烧抢掠。城内外,废墟片片,人衰惨绝。三十万人尘与土,长江滚滚尸和血。”这段文字反映的是日本制造的(    )
A . 华北事变 B . 卢沟桥事变 C . 南京大居杀 D . 渡江战役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革命团体(    )
A . 华兴会 B . 光复会 C . 兴中会 D . 同盟会
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 . 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 . 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 . 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 . 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口号、主张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状元实业家张謇践行的是(    )
A . "自强""求富" B . 变法图强 C . 民主与科学 D . "实业救国"
辨析题

  1. (1)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2. (2)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3. (3) 红军在反击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时失利,被迫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陕北吴起镇胜利会师。

日军攻占南京后,在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达(    )
A . 20万以上 B . 40万以上 C . 50万以上 D . 30万以上
探寻复兴之路,铸造新的辉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陈旭麓先生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议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材料四: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918年至1919年元旦,李大钊先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开始向国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改编自岳麓版历史教材八上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洋务运动中,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一位历史人物。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洋务派相比,康有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

  4. (4) 据材料四,指出1918年后,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内容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5. (5) 据上述材料,概括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基本特点。

“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其中“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 . 甲午中日战争 B . 鸦片战争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1年4月华英学校八(2)班举办了一次“2011周年纪念”(60周年、90周年)图片展,其中下列图片反映的事件(节日源于的事件)能够入选的是(   )

①五四青年节      ②建党节       ③建军节        ④国庆节     ⑤西藏和平解放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⑤ D . ②⑤

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材料三: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与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历史作用。

  2. (2) 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比,该主张在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体现的变化。

  3. (3) 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

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 .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B . 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C . 废除科举制度 D . 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中国近代史是屈辱的历史。阅读下列条约内容,回答问题。

条约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条约二: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条约三: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1. (1) 条约一指的是什么条约的内容?该条约是在哪次战争之后签订的?简要说明这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 (2) 条约二指的是什么条约的内容?该条约是在哪个战争之后签订的?简要说明这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3) 条约三指的是什么条约的内容?该条约是在哪个战争之后签订的?简要说明这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4. (4) 中国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说明了什么?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民国六年”是指(  )

A . 1912年 B . 1916年 C . 1917年 D . 1918年
长征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亦是世界历史上的壮举。以下是红军长征所经历的主要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是(    )

①遵义会议②会宁会师③过雪山草地④四渡赤水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①④③② D . ②①③④
口号和主张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的高度概括,下列口号和主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自强求富”②自由、平等、民主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民主、科学

A . ④②③① B . ②①④③ C . ③①④② D . ②③①④
阅读材科,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之所以能够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和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时中国已经有了使自己走向伟大复兴的先进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民族解放战争获取完全胜利的首要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和发展,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及时而大胆地向敌占区进军,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斗争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由于党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当之无健的领导核心。

材料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亚洲太平洋等战场的巨大胜利,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苏、美、英等盟国给中国抗战以人力、物力的援助。世界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还以各种方式支援中国。所有这些,都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

——以上均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1月第34次印刷

材料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苏联、英国的援华物资通过陆路、海路和航空运到中国,支援了中国的抗战。为此,美国的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国际的物资援助和供应是维持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1.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中国取得十四年抗战胜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评论材料三中美国学者的观点。
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他”。他就是(    )

A . 张謇 B . 周学熙 C . 荣宗敬 D . 荣德生
20世纪初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前几次侵华战争的不同点是(    )

A .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 B . 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而发动 C . 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权利 D . 列强联合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