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著名的学者张维为认为:为什么西方老是读不懂中国,从根本上讲,是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欧洲中心论的视角,使西方无法理解一个在数千年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国家。以下材料均摘编自其文章《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民族国家”,在西方政治话语中几乎就等于“现代国家”。18﹣19世纪期间,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在欧洲兴起,“民族国家”亦随之兴起。欧洲最早形成的“民族国家”可以说是法国。

在亚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形成了“民族国家”,加入欧洲列强,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击败了作为传统国家的中国。

材料二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中国面临的不是强与弱,而是更严峻的存与亡的问题了。朝野上下发出了“保国、保种”的呼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又进一步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融为一家,形成了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后来孙中山等革命派也接受了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

材料三  中国既是古老文明,也建成了现代国家,两有的长处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所以我用的是“文明型国家”。“文明型国家”具有超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不合照搬西方或者其他任何模式,它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这种“文明型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过去与别人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今后还是自成体系。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最早形成“民族国家”的原因,并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哪一繁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列举两例新中国“与众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给我党提供的最大的教训是(    )
A . 必须反对帝国主义 B . 必须要武装斗争 C .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D . 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下图为中国近代某团体用于联络的“信物”拓片,使用该“信物”的团体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太平军 B . 义和团 C . 北伐军 D . 义勇军
中国近代史上人才辈出,与下图信息点内容有关的民族英雄是(   )

A . 邓世昌 B . 李秀成 C . 林则徐 D . 左宗棠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联是为哀悼一位清朝将领而写,这位将领是(   )                 

A . 林则徐 B . 邓世昌 C . 关天培 D . 左宝贵
南京大屠杀屠杀我中国同胞(  )

A . 15万 人 B . 20万人 C . 30万人 D . 35万人
人们通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事件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论

洋务运动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

完成了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新文化运动

掀起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读如图所示图一、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导致图一景象变为图二景象的是(  )


A . 英俄联军 B . 英法联军 C . 美英联军 D . 八国联军
下图漫画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是(   )

A . 平型关大捷 B . 百团大战 C . 第三次长沙会战 D . 台儿庄战役
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下列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 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B . 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C . 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D . 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这一内容出现于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中(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炳麟曾写有如下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下联是: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此联主要抨击的是(  )

A . 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B . 广大人民的麻木 C . 外交官员的卖国 D . 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对这一观点的解读错误的是(    )
A . 谋求对现有制度的变革 B . 依托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C . 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注定其会失败 D . 康有为没有反清,只是进行改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是吗,“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牺牲者被献于永不知饱的神明之前。”

——摘编自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三: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

材料四:

材料五:“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陈天华《猛回头》

  1. (1) 概括材料一中“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两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请写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 (2) 结合材料二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请写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 (3) 材料三反映了哪场战争?对比两幅图片,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4. (4) 图一、图二是近代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图,它们分别与哪一条约有关?请分别写出条约产生的历史影响各一例。
  5. (5) 结合图三历史史实,请写出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方式。为此美国提出了哪一政策?
  6. (6) 材料五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签订后产生的危害?请写出这一条约的影响一例。
  7. (7) 围绕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英雄人物永载史册。

  1. (1) 明朝时期,奉命率军在东部沿海抗击日本海盗,捍卫了民族利益。

  2. (2)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指挥全舰官兵英勇杀敌,最后壮烈殉国。

  3. (3) 1959年,领导古巴人民推翻美国傀儡政权,取得了真正独立。

下图再现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生动场面。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 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 . 开始了向农村进军的革命历程 C . 形成了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部队 D . 建立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打破了以往清帝国的“天朝”体制,开始形成不对等的中外关系,中国逐渐进入条约时代。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若“百日维新”能实现的话,不久可能会出现(    )

①人们能看到新创办的报纸

②考生在考场上仍为写八股文而发愁

③陆海军的士兵们要接受新式训练

④增加部分衙门吸收有才能的人任职

A . ①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 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B . 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C . 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D .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如图是2003年保利集团以3千多万港币的价格拍下的圆明园故物 ──猴、虎、牛三铜首。致使它们流散国外的侵略者是(    )

A . 俄国 B . 英国 C . 英法联军 D . 八国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