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某历史爱好者开展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看图说史】

材料一:敦煌壁画

【论从史出】

材料二:“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流

史实

从中国输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丝绸、丝织品、凿井、冶铁和造纸技术

中亚葡萄等农作物、印度的佛教

【学以致用】

材料三:在2014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史实?汉代丝绸最远可以运到A国,写出该国的名称。

  2. (2) 据材料二的史实,可以推理得出的结论:

  3. (3) 假如你参加了一个旅行团重走丝绸之路,重温“丝路”的辉煌与繁荣,沿途会有一些令人惊叹不已的景点,请列举两个并对其中一处景点作简单介绍。

  4. (4) 结合材料回答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

当西方的殖民者向东方扩张势力时,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的政策是(  )
A .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灵渠 B . 郑国渠 C . 白渠 D . 都江堰
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 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B . 种植水稻 C . 穿着麻布衣服 D . 烧烤食物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人称“艺坛三杰”,他们的艺术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下列三幅图分别是三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含义是(   )

A . 教会对人们实行精神控制 B . 《圣经》中宗教人物是人类的主宰 C . 神学在西欧得到广泛宣传 D . 刻画人物个性,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革命胜利的事件—— 

“国家统治决策权掌握在元老院手里;设立保民官;制定了成文法;通过多次战争,公元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这些现象出现在(   )
A . 古代埃及 B . 古代中国 C . 罗马共和国 D . 罗马帝国
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着眼于它(  )
A . 指出了人类历史运动的必然前景 B . 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C .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D . 使社会主义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
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契丹文字                      西夏买牛契约

A .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B . 礼乐文明的确立 C . 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 D . 农牧文化的交融
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到新的阶段,我国政府实行的就业指导方针不包括(    )

A . 劳动者自主就业 B . 市场调节就业 C . 允许一部分人吃大锅饭 D . 政府促进就业
“中国政府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不移”。日本“购岛”事件,又一次把我们带入了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某条约内容
材料三
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仔细观察图一,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出图中阴影部分在近代被哪国家所割占?通过什么条约在何时被割占?
(2)阅读材料二,思考这段文字材料出自哪个条约?请你简要概述该条约的内容。
(3)结合材料三中“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思考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整体性影响是什么?
(4)材料三中战争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想象当时的场景,针对目前的钓鱼岛问题,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

②《农桑辑要》颁布

③回族形成

④景德镇制瓷业兴起

⑤建立行省制度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⑤ C . 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历史人物,让我们探寻人物,见证历史。

请回答:

图片_x0020_2105096342

  1. (1) 图一历史人物曾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请列举一例体现他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事迹。图三历史人物领导的人民军队主要抗击的是西方哪个殖民国家的统治?
  2. (2) 图二历史人物被美国人民尊称为什么?请说明他获得如此称号的主要原因。
  3. (3) 请用一句话评价以上三位人物。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B . 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C . 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 . 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186210月,马克思在《北美事件》一文中大胆预言:“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这一预言的依据是林肯

A.领导北美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B.参与制定和完善了美国1787年宪法

C.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消除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现象

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与较量,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给国际安全带来新的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简表

战争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导火线

A

主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

 开辟第二战场:B

性质

C

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

   1)列表归纳相关历史事件,是常用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上写出材料一表3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

材料二  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的力量不断增强…

                                               ——摘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乌克兰危机结束了冷战后的交往时代,这种交往未能最终实现西方与俄罗斯的融合。局势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逆转,这场危机开启了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也是莫斯科和布鲁塞尔之间展开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敌对乃至对抗的时期。

                                  ——摘自2014530日《参考消息·美俄对抗时代又回来了》

2)材料二中“两大组织”指的是哪两个组织?“两极格局形成”与二战中哪次国际会议相关?

3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格局出现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趋势发展的特点及其表现。

4)综上所述,说说你对当今世界局势的认识。

材料一 :(下图)200888日,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上,当一幅精美的巨型画卷徐徐拉开,呈现给观众的是代表中国古老文明的笔、墨、纸、砚,琴、棋等,当看见“孔子的三千弟子”表演着“和”字的发展变化,让我们不禁想起了……

材料二:(下图 )201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以游孔子故里、品孔府家宴、观儒乡风情、学圣人智慧为主题,体现儒家文化精髓,给人以精神上的洗礼,文化上的感悟,视觉上的震撼。

请回答:

1)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秦、汉两朝统治者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一,让我们不禁想起了文字和纸张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经历了如下的演化过程。(请在空白处填写正确答案)

草书

 
 


让我们不禁想起了           时期,我国人民开始用麻造纸,在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东汉时期,                               ­­­        改进了造纸术,纸逐渐取代竹简、木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A.数学家           B.地理学家          C.医学家          D.农学家

如果请你给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画像,可以选择的历史场景是             (       ) 
 A.
他率领议会军击溃查理一世王军                  B.他领导了宪章运动 
 C.
他颁布了《法典》                                  D.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下列人物中,为洋务运动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

①李鸿章                    ②曾国藩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