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历史证明,科技与经济的创新和杰出的人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1. (1)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是谁?为埃及赢得真正独立的英雄人物是谁?带领古巴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人是谁?

  2. (2)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改革不当也会导致国家发生剧烈变化,请举例说明。

  3. (3) 两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都经历了“繁荣──危机──调整”,其中一战后的“繁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面对二战后的危机,各国适时调整经济政策,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了什么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了什么时代?其特征是什么?

  4. (4)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5. (5) 从日本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值得中国借鉴的是什么?

》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条约。
“15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逐渐移向大西洋……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引文中的“新大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

A . 欧洲的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 . 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生产 C . 启蒙运动猛烈抨击了专制统治出 D . 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为了达到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其中的杰出代表是(   )

A . 王进喜 B . 雷锋 C . 焦裕禄 D . 孔繁森
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人类可分为三大主要的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造成不同人种间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    )

A . 各自的祖先不一样 B . 吃的食物不一样 C .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D . 人的智商水平不同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不包括(     )

A . 袁世凯 B . 吴佩孚 C . 孙传芳 D . 张作霖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其主题是“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同时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携手前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群人,他们历经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

材料二:

材料三: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并对不同地区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

材料四:“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靑螺。”——(明)马欢:《瀛涯胜览》(材料大意:强大的华夏使者秉承皇帝的旨意,到番夷地区传达皇上的诏令。庞大的船队在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蓝色大海中航行,隐约看得见两旁的青山和海中的海螺。)

  1. (1) 材料中的“这条路”的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一说说“这条路”有何作用?请列举“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的一例史实。
  2. (2) 材料二中图8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何作用?
  3. (3) 材料二中图9所示人物在清朝前期的重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4. (4)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在西藏地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
  5. (5) 材料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穿越跑”是许多马拉松比赛上的亮丽风景线。若你是其中一员,穿越到西汉,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①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凯旋而归    ②诸子百家就推恩令的利弊各抒已见

③皇帝与蒙古王公在木兰围场围猎    ④太学儒生董某因学习成绩优秀直接为官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在中国和美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曾面临着统一与分裂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示意图》(局部)

材料二:台湾大事记

元朝

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1662年

①(人物(收复台湾

1895年

②(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1945年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992年

海协会和海基会“③”达成共识

材料三:美国内战是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矛盾与冲突的结果,也是一场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战争。如果主权完整得不到维护,领 上得不到统一,资本主义制度就难以一统美国天下,工业化就会推迟。如果美国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美国就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世界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1. (1) 材料一中,你能找出哪些结束国家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 (2) 材料二空白处应填写:①;②;③

  3. (3) 说出材料三中“两种不同制度”分别指什么?依据材料三,说出美国内战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 (4)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国家统一与分裂的认识。

在日本东京湾海面上,美国战舰“密苏里号”宽大的甲板上挤满脸上洋溢着胜利喜悦的美国士兵和来自许多国家的高级将领,因为日本代表将要在这里正式签署投降书。这一幕发生在(    )
A . 1942年1月1日 B . 1945年5月8日 C . 1945年8月15日 D . 1945年9月2日
融入情景,探究问题。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一曲明快的《中国话》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歌词中提到的“孔夫子”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 (2) 和孔夫子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道家创始人是谁?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有个成语叫“助纣为虐”,意思是帮助别人干坏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下列人物与“纣”属于同一类的有(    )
A . B . C . D . 周武王
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由于(  )

A . 维新变法的兴起 B . 辛亥革命的进行 C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 . 五四运动的爆发
宋元时期,柑橘、柠檬、菊花等水果和植物从中国传到欧洲。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 . 中国商人 B . 阿拉伯人 C . 欧洲殖民者 D . 奥斯曼土耳其人
文明的发祥总是和河流密切相关。西亚的中心地带荒凉而干旱,这片漫无边际的沙漠,如今看来毫无生气,可它却拥有多个“世界之最”:最早建立的城市,最早的成文法典,最早的文字,甚至最早的药典,等等。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及迦勒底人共同创造了这一古老、辉煌的文明。孕育这一文明的是(    )
A . 尼罗河流域 B . 两河流域 C . 印度河流域 D . 黄河流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二 1958年四川省丰都县(今为重庆市丰都县)全县粮食总产量21万多吨,竟报成42万多吨;1958年要求全县户户有存款,数量多多益善。三建公社11个信用社五天实现储蓄万元化,三元营业所一个晚上储蓄余额达8万元等。
材料三 “大炼钢铁”是“大跃进”的产物。四川省丰都县(今为重庆市丰都县)树人区在1958年10月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7 000多人,干部、师生、居民大献柴火,提供废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 1956年该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1. (1) 材料一的名称是什么?此材料制定后,中共中央在实践中发动了哪两大运动?

  2. (2) 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农村存在着哪一种现象?

  3. (3) 材料三中全国“大炼钢铁”,大量砍伐森林,给我们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

  4. (4) 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识图,回答问题

1这是              遗址图,什么原因使它变成今天的模样?

2这件事发生在何时?

3由它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城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改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 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是因为(   )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建筑具有独特风格

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像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 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