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现有①水  ②铁  ③高锰酸钾  ④医用75%的酒精  ⑤湖水  ⑥过氧化氢  六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填序号,下同),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单质的有,属于化合物的有
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并成功研制出抗疟新药,成为我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我国的许多医学著作中都有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屠呦呦团队通过研究,发现了青蒿素,确定了它的组成、结构,并成功合成.

•提取过程

研究人员先是采用水煎法(将青蒿放入水中,加热煮沸、浓缩),发现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无抑制效果,而采用95%的乙醇代替水(乙醇沸点78℃)进行提取,得到的提取物有效率为30%﹣40%,后来又采用乙醚(沸点35℃)代替乙醇,得到的提取物有效率达到95%以上,课题组将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命名为青蒿素.

•结构分析

确定中草药成分的化学结构是药物研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成功分离出青蒿素晶体后,课题组立即着手分析其化学结构.

①定性分析

取适量青蒿素,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测得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②定量分析

实验测得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2,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3.8%,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7.8%.

③主要抗疟结构(有效结构)分析

青蒿素对疟原虫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它分子中某一部分结构导致其具有氧化性的结果,那么青蒿素分子中具有怎样的结构才使它有氧化性的呢?科学家将其与我们熟悉的物质进行了对比,如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有较强的氧化性,医疗上也常用它杀菌消毒,过氧化氢分子中原子和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有“H﹣O﹣、﹣O﹣O﹣”两种(见图),青蒿素分子中原子和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有“ 、H﹣O﹣、﹣O﹣O﹣”等几种(见图,其中多条短线连接点处代表有一个碳原子).

•化学合成

由于天然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只有0.1%﹣1%,提取过程消耗大量原材料,产量低、成本高,于是课题组于1984年成功合成了青蒿素,使其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注:图示中的实线和虚线是为了真实反应分子结构,对连接方式没有影响,可以等同看待.

  1. (1) 根据青蒿素的提取过程推测青蒿素的物理性质是       (填写正确答案编号).
    A . 不易溶于水 B . 能溶于乙醇 C . 易溶于乙醚 D . 受热易分解
  2. (2) 根据“燃烧法”的结果推断青蒿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用元素符号表示),计算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碳原子个数的计算式(只列式,不计算结果).
  3. (3) 根据对比观察,你推测青蒿素分子中起杀菌作用的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是       (填写正确答案的编号)
    A . H﹣O﹣ B . C . ﹣O﹣O﹣
  4. (4) 请你谈谈化学合成青蒿素的意义是

一角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 假设 B . 实验 C . 观察 D . 做出结论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做纯净、干燥的CO还原Fe2O3并检验气体产物的实验。已知由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得到的CO中混有杂质CO2和H2O。

  1. (1) B装置中应盛放的试剂是
  2. (2) 实验中装置末端放一个燃着的酒精灯的作用是什么?
  3. (3) 写出D处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4. (4) 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检验实验结束后A装置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下图是稀土元素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钪的元素符号为Sc B . 钪原子的质子数为21 C . 钪原子的中子数为21 D . 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4.96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晾干湿衣服 B . 橙子榨汁 C . 瓷碗破碎 D . 纸张燃烧
实验室制取氧气及其性质实验的部分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 加入二氧化锰 B . 倾倒双氧水溶液    C . 塞紧橡皮塞 D . 镊子取用木炭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我们的胃液呈酸性,是因为胃腺壁细胞能分泌出盐酸。胃酸在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其易于被消化吸收。

你知道吗?深受人们喜欢的早餐食品燕麦中常添加颗粒极小的铁粉,它既可以作为双吸剂(起到干燥和减缓食品变质的作用),还可以作为人体补铁剂。要把铁粉变为人体需要的、能吸收的营养元素,就离不开胃酸的帮助。

健康人胃液的pH在0.9~1.5,胃液的pH不仅影响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还对伴随食物进入胃内的各类病菌的繁殖有影响。某医院对99位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胃液的pH及胃液中的病菌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表:

分组

胃液的pH

受检患者人数

胃液中检出病菌的人数及比例

A

≤2.0

7

0

B

2.0~4.0

13

3(23.1%)

C

4.0~6.0

26

17(65.4%)

D

>6.0

53

45(84.9%)

胃酸过多会对胃黏膜具有侵蚀作用,并使人感觉反酸或烧心。治疗胃酸过多的药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抑酸药,能抑制胃酸分泌,但本身不能和胃酸反应;二是抗酸药,能直接与胃酸反应,常见的抗酸药有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氧化镁、氢氧化镁和碳酸钙等。

胃溃疡患者若服用不合适的抗酸药,会因胃内气体压力增大而引起胃穿孔。患者如长期使用抗酸药,很可能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因此,应遵医嘱合理使用抗酸类和抑酸类药物。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燕麦中的铁粉遇胃酸发生的反应:
  2. (2) 铁粉可以减缓食物变质,是因为铁可以和反应。
  3. (3) 胃溃疡患者不宜服用的抗酸药是
  4. (4) 关于文中提到的几种抗酸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 均属于盐类或碱类 B . 在使用抗酸药时不是用量越多越好 C . 适量使用碳酸钙可治疗胃酸过多,同时还可为人体补钙
  5. (5) 下列关于胃液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说法中,合理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 胃酸能帮助人体消化吸收食物,所以胃液pH越小越利于人体健康 B . 胃酸过多会对胃黏膜具有侵蚀作用,所以胃液pH越大越利于人体健康 C . 胃液pH越大越有利于病菌生存
小明在作业中用化学用语表达时出现如下几个错误:

①2个氢原子:H2    ②铜元素:Ca    ③镁离子:Mg+2    ④氧化铝:AlO

请你帮他订正:①  ②  ③  ④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的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有强烈的刺鼻气味。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确定这种气体为氯气(Cl2)。氯气有剧毒,能溶于水生成(HClO)和氯化氢,氯气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水、金属、碱等发生化学反应,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NaClO)。液氯常用于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做消毒剂。

图片_x0020_447436336 图片_x0020_762317000  

  1. (1) Cl2密度比空气选填(“大”  或“ 小)
  2. (2) 小明用上述反应制取氯气,应该选取的发生装置是,应该选择的收集装置是氢氧化钠溶液
  3. (3) 自来水生产过程中液氯做消毒剂发生的是。(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下面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 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NO3 B . 向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C . 向Cu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加量NaOH溶液 D . 向两份同体积和同质量分数的HCl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铁粉和镁粉
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图1

图2

  1. (1) 小明同学在家里利用替代品进行相关实验.如:配制较多溶液时用玻璃杯代替如图1所示的仪器中的(填仪器名称,下同);搅拌时用筷子代替
  2. (2) ①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②小明同学选用块状的鸡蛋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矿泉水瓶、玻璃杯、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等组装了如图2所示甲、乙气体发生装置.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

    ③选用甲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填序号).

    A.大理石和稀盐酸                B.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粉末

    C.粉末状的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浓硫酸与甲酸共热制一氧化碳

    ④收集二氧化碳常选用装置(填编号,下同);若收集氨气应选用装置(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在汽油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溶解呈紫红色 B .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C . 加热饱和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 D . 把洁净的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蓝色
某种植蔬菜的专业户,不慎用污水浇灌了蔬菜,蔬菜上市销售时检测出蔬菜中铅、铜、铬、锌等重金属含量超标,这里提到的铅、铜、铬、锌是指:

A . 原子 B . 元素 C . 分子 D . 单质
安全重于泰山,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上必须张贴警示标志。汽油属于危险化学品,运输汽油的车辆上应张贴的警示标志是(   )
A . B . C . D .

配制120g溶质质量分数是49%的稀硫酸,如果用98%的浓硫酸来配,需要98%的浓硫酸的质量是多少?(3分)需要再加入水的质量是多少?(3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化学方法测定一种钢样品中铁的含量。同学们称取了5.7g钢样品,投入装有10.0g稀盐酸(足量)的烧杯(烧杯质量也为10.0g)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烧杯(包括溶液和残余固体)进行了四次称量,记录如下表:

 

(1)反应中产生氢气            克,这种钢样品中铁的含量是多少?(精确到0.1)

 (2)钢的类型分为:含碳质量(C)0.03%~0.3%为低碳钢;0.3%~0.6%为中碳钢;

  0.6%~2%为高碳钢。假设残留在烧杯中的黑色固体全部是炭,则这种钢属于         

(3)有同学提出:灼烧可使钢中的炭变为CO2挥发掉,灼烧后钢样品质量会减轻。可是他

们将一定量的钢样品灼烧后,发现质量反而增加了很多。原因是                     

                                                                         

 
图中的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且分别是由HOSNaCaCu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其中BE是氧化物,E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2:3;CFH为相同类别的化合物,F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G的溶液呈蓝色。图中的“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G的化学式为                  

  (2)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GH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4)写出CB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初中阶段:物质得氧和失氧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高中阶段: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为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为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合价改变判断下列三种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选填宇母序号)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2)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填化学式)

ANa2CO3 + CaCl2 = CaCO3+ 2NaCl 

BFe + CuSO4 = Cu + FeSO4

CCa(OH)2 + CO2 = CaCO3 + H2O   

DCO2 + H2O = H2CO3

(3)下列反应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在同一元素中进行的是        (多选,选填字母序号)

AC1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B4P +5O22P2O5

CZn + CuCl2 = Cu + ZnCl2           D3NO2 + H2O = 2HNO3 + NO

C3N4是一种新型材料,它的硬度比金刚石还硬,可做切割工具.在C3N4中,C的化合价为+4,则N的化合价为(  )

A.﹣2  B.+1   C.+4   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