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
  1. (1)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人体缺乏后会引起贫血的元素

    ②两个氢原子

    ③三个二氧化硫分子

    ④四个氢氧根离子

  2. (2) 在符号“ ”中H正上方的“+1”表示,H右下角的“2”表示
氧气是我们身边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氧气具有可燃性    B . 氧气能支持燃烧 C . 氧气能提供动植物呼吸    D . 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
实验室现有石灰石、稀盐酸、火柴、药匙、升降台、木条、棉花、镊子及以下仪器:

  1. (1) 若要制取二氧化碳还需补充的仪器是①(填名称),该仪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为②
  2. (2) 若补充一种药品还能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制取该气体结束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否则停止加热后,试管内温度降低,且反应停止,不再产生气体,从而使试管内①,气压② ,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倒流入试管中,使试管骤冷炸裂。
  4. (4) 实验室要制取纯净的CO2气体,要通过两次装置⑨,第一个⑨装置盛放试剂是①,第二个⑨装置盛放的试剂作用②
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纯净物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均填容器下的代号)


在学习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时构建了如下知识网络图,A、B、C、D、E是不同类别的化合物,“—”表示相连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为验证二者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小亮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HCl溶液中,溶液变成色,滴入Ca(OH)2溶液中,溶液变成色;

  2. (2)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现象为

  3. (3) 实现②反应,写出一种B物质的化学式

  4. (4) 写出图中一个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的实质是

  5. (5) 依据反应⑥说明Ca(OH)2溶液长期放置空气会变浑浊,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 (6) 物质C应具备的条件是

学习盐酸的化学性质后,小娟做如下实验:
  1. (1)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黑色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

    盐酸与氧化铜发生了化学反应

    加入稀盐酸后,未观察到明显现象;滴入酚酞后,溶液变红色

    盐酸与氢氧化钠未发生化学反应

    将步骤Ⅰ、Ⅱ的废液混合

    有沉淀生成,溶液仍为红色

    生成沉淀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酚酞除外)

  2. (2) 【实验反思】

    小勇认为小娟实验步骤Ⅱ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于是小娟另取试管重新做了步骤Ⅱ的实验,在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后,继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当观察到时,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从微观角度看,此反应的实质是

    实验结束后,小娟将步骤Ⅲ烧杯中的溶液进行了过滤,并向所得溶液中加入再倒掉,以防止环境污染。

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 . 氧分子 B . 碳原子 C . 碳原子和氧原子 D . 二氧化碳分子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B . 用碳素墨水填写档案,是因为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 . CO和CO2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都有毒 D . 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它们的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向等质量的铝、锌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B . 向盐酸溶液中加入少量AgNO3固体 C . 一定量的镁在过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 D . 加热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制取O2
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爱护环境、爱护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
A . 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减少空气污染 B . 提倡大量使用一次性纸杯,讲究卫生 C . 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节约资源 D . 大力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下列符号中,不可以表示单质的是(   )
A . Ne   B . Cl   C . Si   D . Cu
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构建了“单中心铁催化剂”,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其成果在最近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该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图片_x0020_1002106250

有关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作用只能是加快反应 B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H4 =  C2H4 + 2H2 C .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是分解反应 D . 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H
厨房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
  1. (1) 可以利用厨房中的清洗水壶中的水垢。
  2. (2) 黄瓜、玉米、牛肉、植物油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3. (3) 打开汽水瓶塞,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与有关。
  4. (4) 常食用黑木耳、绿叶蔬菜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铁元素摄入不足可能会引起的疾病是
  5. (5) 加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1. (1) 对固体猜想:

    猜想I:全部是Na2CO3 , 猜想的依据是

    猜想Ⅱ:全部是NaOH

    猜想Ⅲ:部分是NaOH,部分是Na2CO3

  2. (2) 试验和推断: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后,至全部溶解.

    无色溶液

    ②向试管的溶液中滴加适量物质X的溶液

    现象A

    ③再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现象B

    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X溶液是,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3) 若X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填化学式),该实验(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4. (4) 若X是CaCl2溶液,猜想Ⅲ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为测定某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40 g废水样品加入到锥形瓶中,逐滴加入10%的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49 g。求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如图是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1. (1) 在图1中,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2. (2) 图1中,若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三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析出晶体都不含结晶水).
  3. (3) 气体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不同到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而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若t1℃对应的温度为40℃,则t2对应的温度       (填字母序号).
    A . 小于40℃ B . 等于40℃ C . 大于40℃ D . 无法确定
  4. (4) t2℃时,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溶液质量关系(填“>”“<”“=”)
实验室需收集一瓶约混有 体积空气的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集气瓶中灌 的水

 集气瓶中灌 的水

导管伸入到集气瓶体积的

 导管伸入到集气瓶体积的

A . A   B . B   C . C   D . D

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或文字表达式

1 制作烟幕弹的反应原理 ______

2 一种暗紫色固体制取氧气的反应 ______

3 在空气中燃烧能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反应 ______

4 一种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______

如图是某化学学习小组设计的几种装置,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用A装置可制取气体是  (任填一种)

2BC两装置都可用作实验室制取H2CO2的发生装置,写出用此装置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3C装置是B装置基础上增加隔离铜丝网改进而来的,它的优点是  

下列各组物质中,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是(  )

  A.酒精和水  B.铁粉和水  C.食盐和水  D.蔗糖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