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如图所示是一年四季中的自然现象,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
A . 深秋﹣﹣大雾弥漫 B . 冬晨﹣﹣霜打枝头 C . 初夏﹣﹣叶生露珠 D . 春日﹣﹣冰雪消融
某人看到闪电后8秒钟才听到雷声,打雷处和某人间的距离是多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必须用零刻度作为测量起点 B .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被测物体应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C . 弹簧测力计只能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D .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消除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 (1) 图甲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 (2) 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未画出);

    ①若在图乙中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则将光屏移动到cm刻度线处,可以再次看到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日常生活中,(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②若在图乙所示位置的基础上,保持蜡烛位置不动,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距离后,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图片_x0020_247039042

    ③在图丙中画出经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④图丙中的透镜放在图乙中的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为了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要将蜡烛向移动(选填“左”或“右”)。

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cm、14.82cm、12.80cm。
  1. (1) 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这个是(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
  2. (2) 其中测量结果显示明显错误操作的是同学,这个是(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
  3. (3) 若其他四个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刻度尺的不同。
  4. (4) 如果正确测量的四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同学的测量结果又是错误的,其原因是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 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 B . 玻璃砖后面的吸管 发生了“移位” C . 小朋友在哈哈镜中成了“小巨人” D . 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昆虫在飞行时抖动翅膀发出声音,蝴蝶飞行时每分钟翅膀振动约360次,其振动频率约为 Hz,这个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人耳听见。
如图所示,电动牙刷发出超声波,可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使牙刷得既干净又舒服,电动牙刷工作过程中发出的超声波(   )

A . 将能量传递到牙齿 B . 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C . 音调很低人听不到 D . 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将一块玻璃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 (1)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选填“明亮”或“黑暗”)环境中进行;

  2. (2) 小明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他应该在玻璃板(选填 “前”或“后”)观察,调整玻璃板后的蜡烛B的位置,直到看上去B和A的像,此时蜡烛B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

  3. (3) 若将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位置,像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

  4. (4) 玻璃板的前后两面都可以反射成像,所以实验中通常会选用较薄的玻璃。当把笔尖触到较厚的玻璃上时(如图),看到笔尖的像与笔尖相距4mm,则玻璃的厚度约为cm。

如图是小红“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她的实验装置是:竖立的茶色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作为成像物体。

  1. (1) 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中像的区域最好是在的环境中进行(较明亮/较黑暗);
  2. (2) 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3. (3) 小红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他的像将(变大/变小/不变),这是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
  4. (4) 为了检验像的虚实,应如何操作? ,结果光屏上(能/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虚/实);
  5. (5) 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造成的,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玻璃板做实验。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各种物理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 .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清风翻书,是因为书本上方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 B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C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指南方”的一端是“磁针石”的S极 D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光具座放置在水平面上,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 50cm 刻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如图所示:

  1. (1) 实验前,某同学应先调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的位置,使它们在同一
  2. (2) 某同学将蜡烛移到 0 刻线位置,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为了能在光屏上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当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左侧时,若不移动光屏,可以在凸透镜右侧加装一块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光屏上可以再成清晰的像;
  3. (3) 某同学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 45cm 刻线处,移开光屏可以在光屏这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的成像特点(选填 “幻灯机”或“放大镜”)。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时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为了;实验时如图,将点燃的蜡烛1放在玻璃板前,把另一支相同的蜡烛2放到玻璃板另一侧,边移动边观察。观察时,眼睛应该在图中处观察(选填“A”、“B”、“C”或“D”),使它与蜡烛1的像重合;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位置放一个光屏(选填“蜡烛1”或“蜡烛2”),并在图中的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选填“A”、“B”、“C”或“D”)。

经过实验,小华在白纸上留下了两组实验记录,小李分析了小华的测量数据后,认为小华的测量数据有问题,便直接修改了数据,如图所示。你认为小李修改数据的做法的(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

雨后天晴的夜晚,如果你迎着月亮走路时为了不踩到水坑,你应当发现较亮处的是水坑还是较暗处是水坑?为什么?
步入温馨的物理考场,回想学习物理的乐趣,生活处处有物理。你所在的考场里的声音的响度约40;你走进考场时的步子一步约50
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两侧,反射角入射角。
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3,速度之比为3:2,则两物体行驶时间之比为(   )
A . 9:8 B . 8:9 C . 2:1 D . 1:2
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不必要的是(   )
A . 测量时,刻度尺刻线必须紧贴被测物 B . 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最左端量起 C . 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D . 记录时,必须在数值后面注明单位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凹透镜的.对着凹透镜异侧入射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黑板并不是光源,但我们却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它,这是因为   ( )

A . 黑板发出了光 B . 光沿直线传播 C . 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D . 光发生了漫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