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初中 科学

疫情期间足不出户,数以百万的中国人发现了烹饪的乐趣,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被大家广泛应用于面点的制作中,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氨钠的热稳定性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进行实验]为验证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氯钠到制片上加热,如右图所示。

  1. (1) 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这种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①他们猜想的理论依据是  。

    ②请设计实验来检验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NaOH还是Na2CO3 , 并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

    预期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一: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

    固体产物是Na2CO3 , 而不是NaOH。

    方案二:

    产生大量气泡

    固体产物是Na2CO3 , 而不是NaOH。

种群由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它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如等。
教室窗玻璃破了要装上,割玻璃时选择的刻度尺是(   )
A . 最小刻度1毫米的三角尺 B . 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1.5米长的皮尺 C . 最小刻度1毫米的2米长的钢卷尺 D . 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30米长的皮尺
由于水的导电性很弱,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做电解水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在水电解过程中,氢氯化钒质量和性质都不发生变化),把180克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的溶液进行电解,电解结束詹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2%。

 

  1. (1) 180克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为多少? 
  2. (2) 在水电解过程中,有多少克水被电解了?
  3. (3) 在配置1%的氢氧化钠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A . 量筒量取水时俯视 B . 将称量好的氢氧化钠转移到烧杯中,有部分洒落在桌上 C . 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直接配置溶液 D . 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4. (4) 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通电分解水时在试管a内得到,该实验说明了水是由组成的。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B . 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浓度 C . 温度和溶剂的种类不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D .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等步骤
将平面镜截成两半,中间隔一硬纸板条 NN’如图所示。现在两平面镜前放一根点燃的蜡烛

  1. (1) 则蜡烛在左右两面镜子中(    )
    A . 都不能成像 B . 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成的像 C . 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 . 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的位置
  2. (2) 蜡烛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 。(填“镜面前”“镜面上”或“镜面后”)
下列仪器中,可以用来观察研究遥远星体的是(    )


A . 放大镜      B . 显微镜 C . 近视眼镜  D . 望远镜
如图所示,EO、OF分别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为验证“光路可逆”的原理,则下一步实验中,入射光线的路径应为(    )

A . EO B . PO C . FO D . QO
蚕宝宝是我们熟悉的昆虫,正常情况下,蚕宝宝在结茧时不吃也不喝,每个蚕宝宝能结出一个厚薄均匀的茧,某兴趣小组在对蚕茧分类时发现,有个别蚕茧是有两个蚕宝宝共同结出的“双宫茧”,属于劣质茧。因此想探究产生“双宫茧”的原因。他们在5月份进行了实验,将刚成熟的蚕宝宝分三组以不同的密度(如:130条/米2指每平方米放的蚕宝宝数量为130条)进行实验,7天后统计“双宫茧”的数量。为实验的可靠性在9月份又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请问:

    

  1. (1) 该小组提出的假设是

  2. (2) 这一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3. (3) 你还对产生“双宫茧”其他原因是否另有猜测,请你举出其中的一个

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坐井观天”,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B . c点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 C . 根据图中数据不能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 D . d点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为Na+、SO42-
如图,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重物A、B,密度分别为ρA和ρB , 底面积分别为SA和SB , 且SA>SB , 将它们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现水平割去上半部分(如图中虚线所示),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A和pB , 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FA和FB , 下列物理量大小比较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 FA<FB B . ρAB          C . pA>pB          D . 无法比较压力大小
在复习过程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有利于深刻领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有效复习。
  1. (1) 如图是有关溶液的部分思维导图,请在① 、②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2. (2) 根据图中溶液特点判断下列混合物:①蔗糖水;②医用酒精;③牛奶:④血液;⑤肥皂水;⑥色拉油溶于汽油。属于溶液的是 。
  3. (3) 小阳认为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请你举出一个例子证明她的观点不正确:
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生命科学上重要成果,它为生命起源问题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
A . 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 B . 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 C . 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物质 D .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 . 叶肉细胞中含有许多叶绿体,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C . 红细胞呈圆盘形,能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和外界交换气体 D . 神经细胞通常较长,有利于远距离传递信息
如图所示是轿车中对人起保护作用的“头枕”、“颈枕”等安全装置。其主要是防止以下哪种情况对人体造成伤害(    )

A . 紧急刹车 B . 左右转弯 C . 撞上前车 D . 后车撞击
小军和小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1) 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其目的为了
  2. (2) 小军和小民商议,先用眼睛来观察一下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于是,他们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小军负责将蜡烛从透镜一侧5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小民从另一侧透过透镜观察烛焰,并 按照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然后整理记录观察到的几个像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小军想知道观察到的各个像的先后顺序,小民有些已记不清楚.请你帮他排列出来:
  3. (3) 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已经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现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为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透镜(选填“凸”或“凹”)。
  4. (4) 在图甲中的光屏上已经呈清晰像的情况下,若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对光屏上的像会造成什么影响?      (选填)。
    A . 像变成原来的一半大小,但变亮 B . 像的大小、亮度均不变 C . 像变成原来的一半,但变暗 D . 像大小不变,但变暗
现在我们正处于青春期,下列做法对青春期的认识科学合理的是(   )
A . 多吃高能量的油炸食品有利于生长发育 B . 对不健康的书刊和网络游戏诱惑,要保持警惕,更要远离毒品 C . 青春期时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已经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强 D . 性意识的萌动,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属于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样品中只含碳酸钠杂质,且成分均匀),为测量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质量、大小相同的3个烧杯,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100克

②向上述3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份质量不同的样品;

③充分反应后,再用电子天平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稀盐酸+烧杯质量(克)

150

150

150

反应前固体样品质量(克)

4

8

12

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烧杯质量(克)

m

155.8

158.7

  1. (1) 分析表中数据,写出判断实验二中的样品已完全反应的理由
  2. (2) 表中m的值为
  3. (3) 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如图为人体脑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标号所示结构正确的是(   )

A . ①为大脑,②为小脑,③为脑干 B . ①为大脑,②为脑干,③为小脑 C . ①为大脑,②为小脑,③为脊髓 D . ①为脑干,②为小脑,③为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