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他最初学习法律,后因经济问题改投神职成为教士
(乙)他的拉丁文造诣高,并以意大利方言创作美丽诗歌
(丙)他的著作常叙述自己,以追求名声,显示个人主义
(丁)他曾经攀登法国南部高山,为了居高临下欣赏美景
薄伽丘于14世纪创作的《十日谈》,以意大利文写成。“当时定下这条法律,女人并不曾同意过,而且也并没征求过我们女人的同意。” | 莎士比亚于17世纪创作的《哈姆雷特》,以英文写成。“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①两位作家都用他们的民族语言创作 ②文艺复兴在欧洲得到了拓展
③作品都对未来的社会提出理论架构 ④作品都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材料 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
中世纪 |
近代 |
国家由教徒之团体而成,故以教派之统一为最要。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位,在国王之上;教士之位,在平民之上,常享特权,免常务 |
宗教无特权。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之……法律下,一切阶级皆平等,教士不能有特优之权。宪制下统治者能以权力临教会 |
因封建制度之故,国权破碎分离,自神而王,自王而侯、伯,自侯、伯而士,自士而市民,逐渐推移,法律之组织极散漫 |
国家者,自国民而成者也,但中央统制之权仍存于国家。国家因国民的基础,其范围日趋广大。法律亦以国家统一之精神,施平等于全体 |
代议选举之权,由身份而异,贵族及教士占非常之势力,法律亦因阶级为区别 |
选举之权,达于人民全体……法律通全国而为一 |
——摘编自[德]伯伦知理《国家学》
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①预示着时代的进步和变革
②是人性和理性的解放
③描绘了资产阶级社会蓝图
④与中世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材料一: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材料二:17-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一种平等双向式的交流方式,但这种“平等”,不是建立在双方理解基础上,而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平等方式。第一,欧洲16-17世纪内部连年战争,自顾不暇,况且中国当时所具有的综合国力也使殖民者认识到:中国难以以武力征服,只有平等对待之。另外,欧洲在其崛起之后固执地坚持“欧洲中心论”,他们从内心深处不情愿与中国平等交流。第二,14世纪以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第三,当时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一方面通过从中国输入的商品、绘画,如瓷器等工艺品认识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商人和传教士的转述。这使得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就受到扮演文化使者的商人、传教士眼界、观点的局限。因此,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受到局限,双方的相互交流是在对彼此一知半解的状态下进行的。
——摘编自李晓丹、王育林《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中的“中学西传”》
材料一:《论语》中记载:对于战争和疾病,孔子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把人的生命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未知生焉知死”,与其关注死不如把眼光放在当下,积极创造生命的意义。强调理性看待生命,追求“孔颜乐处”的人生境界,面对困境时能够泰然处之,自得其乐;面对生命的差异,先秦儒家追求“和而不同”。
——摘编自《论语》等
材料二:想评述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的产生的历史学家和想评述无情地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先驱们的行为的历史学家,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前一种情况中,那位历史学家可能会说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进步的事实;而在后一种情况中,那位历史学家则一定会对人的苦难表现出同情。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价值评述的两重性呢?
——摘编自(波兰)耶日·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
主题 |
材料 |
|
A |
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 |
圣母玛丽亚大教堂 |
B |
梵蒂冈的建筑杰作 |
西斯廷小教堂 |
C |
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 |
《创世纪》、《雅典学院》等壁画 |
D |
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与施工 |
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 |
材料一: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二: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使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 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一:诗人但丁塑造了其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贝阿特丽切,在《神曲》中她代表了永世的幸福和神的祝愿,有明显的宗教气息。彼特拉克的诗歌代表作《歌集》中,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劳拉仍然是神和人的媒介,但她也富有人性,有世俗的女性特征,引导着诗人获得内心的安宁平和。
——张璐《浅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
——C-【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作者 | 赋予恋人的角色 |
但丁 | 将贝特丽丝描绘成集真善美于一身,引导他进入天堂的女神 |
彼特拉克 | 将劳拉描绘成不肯揭开面纱的“忍心的美人”、圣母 |
薄伽丘 | 直接描写玛丽娅的外貌:她那鹅蛋脸儿才真像百合花般洁白 |
14—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文学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市民文学形成于北宋,北宋时“坊郭户”单独列籍标志着市民阶层形成,市民文学也相应产生。宋元涌现出了小唱、话本、杂剧等市民文学,但此时多以说唱语体呈现。明清时期,市民文学成熟,人们转向对身边世态的关心,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出现了章回体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水浒传》塑造了来自市民商贾和社会底层,追求自由的好汉形象。明代的“三言”“二拍”短篇小说集,是市民文学的典型代表。作者生活在江南地区,将商人、小贩、工匠作为小说的主角,且主人公名字出现在篇目上的多达95%。小说人物追求男女平等、婚恋自由;商人不再是追逐名利、为富不仁的“贱商”,而是重情重义的“儒商”,不少人还由农、由仕改商。
西欧在中世纪时期兴起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核心的自治城市。随之出现了叙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等市民文学。14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以恢复希腊罗马文化为号召,创立符合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文化,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市民文学兴盛。但丁的叙事诗《神曲》用民族语言写成,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和统一起了决定作用。彼特拉克的抒情诗《歌集》抨击教会,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批判了教皇、贵族、僧侣的虚伪荒淫、贪婪专横。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了市民文学的热潮,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把市民文学推向了高峰。《哈姆雷特》《李尔王》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的女主角都追求爱情、勇于牺牲、反抗教会和封建压迫。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4—17世纪市民文学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