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市民文学”
14—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文学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市民文学形成于北宋,北宋时“坊郭户”单独列籍标志着市民阶层形成,市民文学也相应产生。宋元涌现出了小唱、话本、杂剧等市民文学,但此时多以说唱语体呈现。明清时期,市民文学成熟,人们转向对身边世态的关心,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出现了章回体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水浒传》塑造了来自市民商贾和社会底层,追求自由的好汉形象。明代的“三言”“二拍”短篇小说集,是市民文学的典型代表。作者生活在江南地区,将商人、小贩、工匠作为小说的主角,且主人公名字出现在篇目上的多达95%。小说人物追求男女平等、婚恋自由;商人不再是追逐名利、为富不仁的“贱商”,而是重情重义的“儒商”,不少人还由农、由仕改商。
西欧在中世纪时期兴起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核心的自治城市。随之出现了叙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等市民文学。14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以恢复希腊罗马文化为号召,创立符合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文化,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市民文学兴盛。但丁的叙事诗《神曲》用民族语言写成,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和统一起了决定作用。彼特拉克的抒情诗《歌集》抨击教会,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批判了教皇、贵族、僧侣的虚伪荒淫、贪婪专横。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了市民文学的热潮,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把市民文学推向了高峰。《哈姆雷特》《李尔王》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的女主角都追求爱情、勇于牺牲、反抗教会和封建压迫。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4—17世纪市民文学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中、西方市民文学的发展都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内容】明清时期,市民文学成熟,呈现出了生活化、世俗化的特点,市民商贾成为小说的重要人物,体现了追求平等自由和现实幸福生活的价值观和婚恋观。 【阐释】这折射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 【内容】14—17世纪的西方,市民文学由意大利发展到欧洲多国,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禁欲主义。 【阐释】这折射出意大利等地的工商业城市兴起,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长,及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肯定人的价值的时代特征。 【总结】综上所述,市民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反应。中西方市民文学的相似性,是历史转型阶段社会发展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