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论语》中记载:对于战争和疾病,孔子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把人的生命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未知生焉知死”,与其关注死不如把眼光放在当下,积极创造生命的意义。强调理性看待生命,追求“孔颜乐处”的人生境界,面对困境时能够泰然处之,自得其乐;面对生命的差异,先秦儒家追求“和而不同”。 ——摘编自《论语》等 材料二:想评述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的产生的历史学家和想评述无情地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先驱们的行为的历史学家,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前一种情况中,那位历史学家可能会说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进步的事实;而在后一种情况中,那位历史学家则一定会对人的苦难表现出同情。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价值评述的两重性呢? ——摘编自(波兰)耶日·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先秦儒家生命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进步”与“苦难”主要表现。 答案: 背景:①铁犁牛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先秦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重视;③兼并战争激发了人们对生命尊严伦理道德的关注;④新兴“士”人追求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和理想抱负。意义:①有利于推动农耕经济发展;②主张活在当下,提高了生命的价值和质量;②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④有利于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进步:①文艺复兴等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和科学进步;②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和世界市场的雏形;③工业革命促进人类生产飞速发展;④开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模式。苦难:①殖民扩张和三角贸易给亚非拉地区的传统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深重的灾难;②劳动者生活状态的恶化和贫困;③现代工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