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知识点题库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
A .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 批判宗教神学 C . 促进思想解放 D . 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核心思想是(    )
A . 弘扬人文精神 B . 倡导宗教改革 C . 宣扬主权在民 D . 批判封建专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中世纪,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主要在基督教话语体系和封建贵族的统治上层发挥作用。由但丁等人发起的"俗语运动"强调语言的可感性、可说性,可听性,语言从生活中收集并提炼,并以此将主体带入新的道德世界。……"俗语运动"让语言从中世纪的神学话语"下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将语言与人真正连接起来,使人能够在语言的帮助下掌握自身。语言成为人们摆脱属地控制的有效工具,并由此形成了广大的社群与社会。"俗语运动"对当时的西欧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政府法律文件、公共标语、城市雕塑等逐渐被俗语取代,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

——摘编自徐艳东《自由、尊严与主体权利》

材料二 胡适、陈独秀发动的文学革命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白话为工具建立"活的文学"、"人的文学",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在文学革命推动下,各地文坛纷纷创办白话文刊物。1920 年,教育部颁布政令今,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白话文教材。北京各区政府和社会团体还办有半日学校、识字班等教育机构。这场"阅读革命"把民间文化思想和词汇带进贵族文学里,使传统社会的权威基础得以动摇,把以文言文为工具的精英文化改造为白话文为工具的大众文化。从 1920年初开始,"改造国民性"、"主体性和唤醒"成为文学革命的新口号。

——摘编自逢增玉《对文学与人的改造与设计的思想及其历史实践》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俗语运动的社会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修昔底德在写作《伯罗奔尼撤战争史》时,依靠目击者的陈述和自己参加战争的经历,通过考察、批判、辨别,纠正权威和习俗的偏见,把历史从神话和夸大事实的诗歌中解放了出来。这说明(    )
A . 历史科学不再受神学影响 B . 人文精神影响了历史记录 C . 亲身经历是历史记录基础 D . 历史记述须有艺术感染力
有学者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掌握数学的艺术家”,并认为这些艺术家为更准确地描摹自然场景,对人类的视觉及光影变幻特征呈现的模式进行了大量“实验”。该学者意在说明文艺复兴(   )
A . 导致欧洲艺术世俗化和现实化 B . 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内在一致性 C .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D . 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欧洲某一时期,舞剧通常的情节总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天性的美好,天性的凹陷,大悲痛下英雄的出现以及天性的复活。此类舞剧情节设计迎合了(   )
A . 理性主义下的社会价值观 B . 宗教神学束缚人性的需要 C .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 D . 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发展
某教科书在介绍文艺复兴运动时写道,“也许黑死病最令人惊讶的结果,是欧洲社会的几个世纪的复苏,即使在瘟疫肆虑最为疯狂的时候,在艺术家和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那种复兴精神,”该观点(   )
A . 强调重大灾难对思想勃兴的影响 B . 认为文艺复兴的发生带有偶然性 C . 从全球史角度解释历史发展动因 D . 通过细节考证探究历史事件真相
优秀的民族文化最初深耕于民族忧患意识,后来扩展为全人类的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在给腓德烈二世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恕我大胆地说,全世界的人都应该感激你,因为你肯用心地以健全的哲学来造化一个注定生来担当指挥大任的人。只有在开头肯设法教导自己的国王才配称好国王,他们能分辨好人与坏人,喜爱真理,唾弃迫害与迷信。一个肯坚持这种看法的王子可能给他的国家带回‘黄金时代’……我期望阁下能一直保持您的个性,也期望别的君王能跟您一样。”到了普鲁士以后,伏尔泰发现这位哲学家国王并不像他自己标榜的那么开明,令他十分失望,最后从普鲁士逃回法国。

——摘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伏尔泰时代》

材料二

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比较激进的,为了批判当时法国社会中的专制和不平等,他常将“自然状态”中的人与文明社会中的人进行对比,其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最为典型。卢梭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过着一种没有私有观念的自由平等生活,因此他对“高尚的蒙昧人”推崇备至,通过与文明人对比的手法建构起一个比前人描述更为丰满的“高尚的蒙昧人”形象。他曾这样描述道:“漂泊于森林中的蒙昧人,没有农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彼此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于同类既无所需求,也无加害意图,甚至也许从来不能辨认他同类中的任何人。”

——摘自刘文明、彭鹏《法国启蒙思想家对新世界原住民的想象和建构》

材料三

浪漫主义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浪漫主义的作家把想像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他们汲取了卢梭认为社会和物质的繁荣毁坏了人性的观点,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浪漫主义强调个性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单一价值,是推动民族主义出现的主要动力。

 ——摘自(美)唐纳德·卡根《西方的遗产》

  1. (1) 根据材料一,概述伏尔泰在腓特烈二世身上寄托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指出伏尔泰在启蒙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核心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卢梭对“高尚的蒙昧人”推崇备至的重要原因,并列举相关史实论证 “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比较激进的”的观点。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阐明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浪漫主义思潮中体现的人文精神。
恩格斯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这里的“反照”是指(   )
A . 文艺复兴 B . 宗教改革 C . 科学革命 D . 启蒙运动
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
A . 理性主义的产生 B . 人文主义的兴起 C . 宗教改革的开始 D . 浪漫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效法古典文化而热情讴歌的现世享乐,恰恰就是罗马教皇和有教养的主教们向往已久的;而人文主义者们所大力弘扬的人性之美,对于教会权威来说也无伤宏旨。因此,它充其量只是要抛弃基督教的那些早已形同虚设的崇高理想和禁欲主义,但是它并不反对罗马教会的政治权威和现实统治。据此可知,文艺复兴(    )
A . 教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B . 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C . 与教会的思想主张一致 D . 思想解放披着宗教外衣
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   )
A . 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 . 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C . 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 D . 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男子可凭借人文主义训练成为教师、顾问和公职人员,而女性人文主义者即使在学术领域达到相当造诣,也无法凭此获得体面的职业。由此可见当时( )
A . 妇女无法参与文艺复兴 B . 男性垄断了文艺复兴的成果 C . 妇女社会地位毫无改变 D . 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依然存在
下图是张宇航同学在罗马旅游时拍下的一张古罗马  文艺复兴运动遗址照片。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手工工场的发展 B . 很多是城市国家,有自治权,政治环境宽松 C .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有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D . 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
“(他)受的是雕刻专业教育,后来却自修成为一位极出色的建筑师,同时在与教皇赌气的时候,也能够画出壮美得惊世骇俗的壁画,家乡处于危急关头时,他就毅然担任城防工程总监,加固城垒布置大炮,此外他更是一位不错的诗人。 “这里的“他"指( )
A . 但丁 B . 布鲁内列斯奇 C . 贝尔尼尼 D . 米开朗琪罗
如图是1490年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哀悼基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者的意图是(   )

 

A . 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 . 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 . 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 . 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如果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结果将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材料所描述的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是(      )
A . 强调人的价值,注重对理想人格肯定 B . 采用夸张手法热情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C . 强调客观、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 D . 用反传统的艺术手法,集中表现自我
有人说:“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促使“真理”“重新恢复”的基本动力是    (    )
A . 工商业城市的发展 B . 新航路掀起淘金潮 C . 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 . 古希腊罗马文化热
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时代的人们认为,“这个世界已经令人激奋得很,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来世了”“人具有巨大能力”。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主要诉求是(   ) 

 ①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           ②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③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④推崇基督教禁欲主义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右图为拉斐尔作品《菲娜丽娜的肖像》,此作品的显著特点有(   )

①讽刺了教会的封建腐朽

②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③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

④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道德观念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