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大别山 知识点题库

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宣传图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④③②① B . ④①②③ C . ④②③① D . ④②①③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推论与史实不吻合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威海卫战役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b

台儿庄战役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胜利

c

百团大战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d

挺进大别山

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A . a B . b C . c D . d
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粉碎敌人进攻(转战陕北)(    )

A . 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 .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 .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 . 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以下是人民军队同国内外敌人进行斗争的描绘:

场景一: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

场景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场景三: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刘伯承、邓小平

场景四: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

根据以上的材料信息,以“英雄的人民军队”为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①写出上述四个场景所反映的重大斗争及其对中国革命产生的重要影响;从人民军队的斗争中所受到的启迪。②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150字左右。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的第二十年头,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立下的丰功伟绩是值得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缅怀。下列属于他的丰功佳绩的是 (   )                            

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  ②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的进攻序幕;③他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④实现香港、澳门回归,洗刷百年国国耻⑤指挥百团大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①②⑤

阅读示意图,回答问题。


下列结论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 .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 井冈山会师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 .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它“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这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形势的根本改变,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它是(  )
A . 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B . 千里跃进大别山 C . 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 .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的“”,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947年夏,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军事行动是
阅读材料: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中写下的诗句,那么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 (2) 长征的出发地点和三军会师的地点分别在哪里?
  3. (3) 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是什么会议?
  4. (4) 材料二中的图片所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这个事件没有阻止内战的爆发,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解放军由防御到进攻)的事件是什么?
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A . 转战陕北 B . 挺进大别山 C . 辽沈战役 D . 渡江战役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 . 转战陕北歼强敌 B . 千里跃进大别山 C . 齐心合力战淮海 D . 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非常形象地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地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是指(   )
A . 《双十协定》的签订 B .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C . 粉碎敌人对山东的进攻 D . 千里挺进大别山
“塔斯社莫斯科三十日电:一九四七年后半年的特点,就是中国内战战线上情势已根本改观。”材料中开始实现“根本改观”的军事行动是(   )
A . 转战陕北 B . 淮海战役  C . 挺进大别山 D . 平津战役
蒋介石认为中国共产党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政府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
A . 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B .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 .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 .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歌”唱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1926年)

材料二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     

——《松花江上》(1935年)

材料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

材料四  弯弯的河水流不尽,高高的松柏万年青。解放军是咱的亲骨肉,鱼水难分一家人。哎~谁不说咱解放军好,得儿哟依儿哟,鱼水难分一家人。

——《谁不说咱家乡好》(1961年)

  1. (1) 材料一这首歌曲是国共合作进行什么战争时期传唱的?这次国共合作消灭了哪两派军阀的势力?
  2. (2) 材料二中的“脱离了我的家乡”发生哪一事件之后?该事件有何影响?
  3. (3) 材料三的歌曲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例。
  4. (4) 材料四是影片《红日》的插曲,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这场战役打退了国民党对哪一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从歌词中可看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    )
A . 毛泽东等转战陕北 B . 百万雄狮过大江 C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 . 挺进大西南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 (1) 1842年8月《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白银2100万两。

    改正:

  2. (2)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敌后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改正:

  3. (3)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改正:

  4. (4)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新闻报》。

    改正:

从如图这套书中,可以详细了解到的是(   )

A . 秋收起义 B . 台儿庄战役 C . 百团大战 D . 挺进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