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大别山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
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请完成:
(1)“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
(2)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
(3)你能用一句军事常用语概括这一战略吗?

列举题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标志是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签订了
(4)在近代中国掀起思想解放风暴的运动
(5)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

学校网站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示意图”两张图片。以下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

A . 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 B . 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C . 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D . 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是(    )

A . 孟良崮战役开始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三大战役开始 D . 渡江战役开始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在一次“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研讨会上,张老师展示了如下四幅示意图。阅读图片,请回答:

  1. (1) 请你写出A,B,C,D四幅示意图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2. (2) A,C,D三幅示意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革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通过分析这四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请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历程的认识。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在答题卡上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填对。错误的填错。


史实

推论

正确与否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 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张骞通西域为开通丝绸之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举制度)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统治中国的是……﹣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贏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科举制选拔了一批真才实学的人参与政权,但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选拔。

上海沦陷后荣氏申新8个纱厂中,有6个被日商纱厂接管,余下的2家位于租界内的纱厂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视为“敌产”而被“军管理”了。据资料统计显示,仅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间,上海被日军摧残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8亿元。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侵略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1947年夏,“刘(邓)的部队超过陇海铁路,向南猛插300英里,在鄂豫院边界…….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战争的战略态势,还标志着国民党政权覆灭。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

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这次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世界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的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

新的世界秩序向多极化发展,美国已丧失其超级大国地位。

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B . 抗日战争的主要进程 C . 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B . 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 . 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图说历史。观察下面三幅历史图片,回答问题:

  1. (1) 上面三幅历史图片分别反映哪一历史事件?
  2. (2) 第一幅图两人名字分别是?双方经过谈判达成什么成果?
  3. (3) 第二幅图解放军这一军事行动领导者是谁,并威胁国民党政权哪两大城市?
  4. (4) 第三幅图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是?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某学校举办解放战争图片展,其中在一个小栏目里展出了如下三张图片,如果给这个小栏目定一个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

A . 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 B . 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C . 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D . 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辽沈战   

②转战陕北   

③解放北平   

④挺进大别山

A . ④①③② B . ②④①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④②③①
1947年,人民解放军的一次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这次“战略行动”是(  )
A .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 . 辽沈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平津战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生力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战略反攻】

材料二:1947年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中书写的历史年份。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战略决战】

材料三: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走向胜利】

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总结反思】

材料五:1948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1. (1) “挖蒋根”是指土地制度方面的变化,该措施的政策和法律性文件各是什么?“挖蒋根”为什么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 (2) 材料二中,蒋介石的“二十年”是指从哪年到哪年?“一百多年以来”是指从哪一年以来?此时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军事行动及领导者是谁?
  3. (3) 写出三大战役的名称。三大战役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哪一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4. (4) 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5. (5) 结合材料分析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
邓小平评述某一战略行动时说:“正像刘司令(刘伯承)所讲,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这里刚好是个‘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这行动是(    )
A . 平津战役 B . 转战陕北 C . 挺进大别山 D . 平型关大捷
“中原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北枕黄河,南临长江,东起运河,西迄汉水。人民解放军经略中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就可南扼长江,东摄南京,西逼武汉,直接威胁蒋介石南京政权,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为此,人民解放军(    )
A . 千里挺进大别山 B . 打响淮海战役 C .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D . 发起渡江战役
“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
A .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 .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 . 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 . 发起了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
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图示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 国共十年内战的主要进程 B . 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 . 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历程
国共关系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国共两党之间关系直接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合作篇)

材料一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纲领,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这样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材料二

(斗争篇)

材料三

  1.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的两大成果是什么。
  2. (2) 材料二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中国时局有何重要影响?
  3. (3) 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各有何意义?
  4. (4) 国共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图三中的历史事件有何重要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看图回答问题

 “愿所有的人从这张照片上能够理解和体会,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们的国家处在十字路口,处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败的严峻时刻。

材料二:仔细观察如表并完成表格:

时间

军事行动或战役

意义

1946年6月

A

内战爆发

1947年夏

B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8年11月

C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9年4月

南京解放

南京解放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 (1) 材料一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国共双方最后签订了什么文件?
  2. (2) 材料一中“两种命运、两种前途"指的是什么?
  3. (3) A    B    C    D
  4. (4)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哪次战役之后写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革命思想?
1947年夏,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 .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 . 百团大战 C .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 解放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