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大别山 知识点题库

右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辽沈战役、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南京解放、北平解放。据图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 ①②③④⑥⑤
B . ②①④③⑥⑤    C . ②①③④⑥⑤ D . ①②④③⑤⑥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    )

A . 转战陕北 B . 挺进大别山 C . 重庆谈判 D . 渡江战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威震敌胆,下列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渡江战役 ②南昌起义 ③平津战役 ④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 ⑤百团大战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⑤④③① C . ②⑤③①④ D . ⑤②④③①
学习历史要求我们思考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以获得合理的历史解释。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A

南昌起义爆发

清王朝土崩瓦解

B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

东北三省完全沦陷

C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中国民族工业处于崩溃边缘

A . A    B . B    C . C    D . D
下图是一幅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它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 红军接连四次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B . 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 C . 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 . 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    )
A . 遵义会议的召开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三大战役的胜利 D . 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亡
某同学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关重大事件绘制成右图。六个序号分别代表在该地或区域(阴影)所发生事件的特点、结果或作用,相对应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②战略反攻开始

③国民党政权覆灭

④为渡江作战奠定基础

⑤三军会师长征胜利

⑥主动出击日军且规模最大

A . ①⑥②④③⑤ B . ④②③⑤⑥① C . ③②④⑥①⑤ D . ①⑤⑥②④③
阅读材料: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中写下的诗句,那么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 (2) 长征的出发地点和三军会师的地点分别在哪里?
  3. (3) 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是什么会议?
  4. (4) 材料二中的图片所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解放军由防御到进攻)的事件是什么?
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隙碍,经过20多大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入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
A .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做关的转折点 B . 是抗战以来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 . 揭开了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D . 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的意义是(    )
A . 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 . 标志着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根本改变 C . 一个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中国屹立于东方 D . 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
歌曲的创作常常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材料二:唱尽东北血泪史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材料三:长征精神代代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四:歌声响彻共和国

——《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材料五:向着全国的解放

——《解放军进行曲》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听!革命歌声多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着全国的解放!……”

  1. (1) “除军阀”具体指那些军阀?
  2. (2) 歌曲《松花江上》中“脱离了我的家乡”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3. (3) “远征”途中发生的哪一事件被称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4) 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哪一历史时期?
  5. (5) 歌曲中“解放的战场”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标志是什么?“解放的战场”中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什么?
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
A .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 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 . 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D . 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小明观看了《挺进大别山》、《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后,写下了观后感,下列题目最恰当的是(   )
A .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B . 血筑长城,抗战到底 C .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 . 人民革命,走向胜利
小李在检索某历史人物时,输入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关键词,他要查找的是(    )
A . 孙中山 B . 毛泽东 C . 周恩来 D . 邓小平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这里的“基本任务”是(    )
A . 收复延安 B . 挺进大别山 C . 解放北平 D . 渡江作战
某同学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单元内容时,将其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夺取胜利”四个阶段。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
A . 转战陕北 B . 挺进大别山 C . 三大战役 D . 解放南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威震敌胆,下列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昌起义    ②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③百团大战

A . ①③② B . ②③① C . ①②③ D . ③②①
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长岗中学师生来到人民解放军开始进入大反攻的革命老区,该学校最有可能在(    )
A . 延安 B . 沂蒙山 C . 大别山 D . 井冈山
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随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渡过黄河南下。符合该战局的诗词是(   )
A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 . 千里挥师大别行,中原逐鹿任纵横 C . 徐州淮海战中心,西到商丘至海州 D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放战争中,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 辽沈战役 C . 重庆谈判 D . 渡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