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室温下,将右边的混合气体点燃,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活塞最终静止在气缸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可能是( )
①5:4 ②4:5 ③7:2 ④2:7
由下列所给信息(Ⅰ、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Ⅰ.是环戊烯的结构简式,可进一步简写为
, 环戊烯的化学性质跟链烯烃相似.
Ⅱ.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可以跟臭氧反应,再在锌粉存在下水解,这两步反应合称“烯烃的臭氧化分解”.例如:
(1)写出异戊二烯()臭氧化分解各种产物的结构简式及其物质的量之比 .
(2)某烃A,分子式为C10H16 . A经臭氧化分解可得到等物质的量的两种产物,其结构简式分别为HCHO和 , A经催化加氢得产物B,B的分子式是C10H20 . 分析数据表明,分子B内含有六元碳环.则A的键线式为
①6.72LCH4 ②3.01×1023个HCl分子 ③13.6gH2S ④0.2molNH3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的过程。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①1:1 ②1:2 ③1:3 ④3:1
近日,某学校几名高三学生家长聚集在校门口,声称自己的孩子听不懂物理课,要求更换该班的物理老师。学校认为,轻易更换老师会带来很多弊端。双方各执一词,一时间舆论哗然。
《都市报》想围绕此事做一期专题节目,邀请评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假如你是受邀人之一,请就你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贴合背景,切合身份:文体特征鲜明,逻辑层次清晰;不要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