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高二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诗歌朗诵

朱光潜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这只是理想。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式的朗诵能维持到两千年左右,不能单是凭习惯的情力,因为诗歌所要表现的情调是比较深永的,低徊往复的,走曲折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有相应的低徊往复和曲折。长言才能在低徊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韵”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如实地表达出来。假如这个看法略有一些道理,我们也就可进一步认识到诗歌的朗诵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办法。

目前诗歌朗诵不少是侧重表达感情的,有时是近于表演的。在节奏上大半不但不是“长言”,而且比语言的自然节奏还要快一点,急促一点,低徊往复的少。这和我们过去朗诵的传统显然有很大的距离。责任当然不能完全在诵诗人,毛病恐怕大半还是在诗本身。如果诗本身见不出音乐美,诵诗人当然就不能凭空添上音乐美。这就要求诗人们在语言和音律上多下更严肃的功夫。诗歌朗诵已经把诗歌的语言和音律问题很突出地提出来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声调和姿势的。 B . 传统戏曲与话剧的台词都具有音乐美,有着迷人的力量。 C . 朗诵低徊往复、急促、加快节奏是表达深永情感的需要。 D . 过去的诗文评家特别重视吟咏,认为懂诗是诵诗的前提。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直接指出了近来在诗歌朗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了全文的论题。 B . 文章第二段举《林冲夜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话剧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性。 C . 文章破立结合,既指出诗歌朗诵的误区,又指出朗诵好诗歌需要注意的问题。 D .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诵诗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朗诵诗歌只有见出语言的音乐美,才能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B . 未经音律形式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诗歌朗诵表达出的感情易流于生糙。 C . “言之不足,故长言之”说明旧诗在形式上的不足是由长言来弥补的。 D . 诗歌朗诵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朗诵者,诗歌本身的音乐美也非常重要。
我正在玩游戏,这时突然停电了。

I computer games electricity was cut off.

假如你叫李华,你校英语报社开辟了“Reader's Voice”专栏,邀请读者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请你以Should high school students study abroad during the holidays?为题,写一篇英语短文投稿。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高中生出国留学的利弊;

2)阐述你对此现象的看法。

注意:1)词数100左右。开头已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2)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Should high school students study abroad during the holiday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high school students study abroad during the holidays.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单质X2和气体单质Y2化合生成气体Z,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则Z的化学式为

A . X2Y2 B . X2Y C . XY2 D . XY
有矩阵 ,下列运算可行的是(    )
A . AC B . BAC C . ABC D . AB-AC
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甲乙两容器,甲容器中充满 ,乙容器中充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甲乙两容器中气体分子数之比为1:1 B . 甲乙两容器中气体质量之比为71:44 C . 甲乙两容器中原子个数之比为2:3 D . 甲乙两容器中气体所含质子数之比为17:22
—Could you tell me who the old house belongs to?

—It is in the of(拥有) a young man.

(1)写出甲苯制TNT的化学方程式 

(2)某烷烃A的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氧气密度的4倍,经测定得知该分子中共含有6个甲基.

①若A不可能是烯烃与氢气的加成产物,则A的结构简式为 

②若A是炔烃与氢气的加成产物,则A的结构简式为   .

(3)①某烃1mol与2molHCl完全加成,生成的氯代烷最多可以与4molCl2发生光取代反应,则该烃的结构简式为   ;

②已知烯烃在氧化剂作用下,可按下式断裂其双键

分子式为C10H18的有机物A催化加氢后得化合物B,其分子式为C10H22 , 化合物A跟过量的酸性高锰酸钾作用可以得到三种化合物:

由此判断A的结构简式为 

如图,单位正方形区域OABC在二阶矩阵M的作用下变成平行四边形OAB1C1区域.

(Ⅰ)求矩阵M;

(Ⅱ)求M2 , 并判断M2是否存在逆矩阵?若存在,求出它的逆矩阵.

 

—Shall we have a talk with her and tried to persuade her not to see a movie tonight?

—There is no ____ talking to her. She never listens.

A . good B . value C . point D . worth
定义行列式运算:=a1a4-a2a3 , 将函数f(x)=的图象向左平移m个单位(m>0),若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为偶函数,则m的最小值是(  )

A . B . C . D .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1) O4是意大利的一位科学家合成的一种新型氧分子,一个分子由四个氧原子构成,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O4和O3氧原子数之比为  ;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为 

  2. (2) 已知下列几种物质①氨气②液氯③硫酸④盐酸⑤酒精⑥烧碱⑦氢氧化铁胶体,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填写序号)

  3. (3)

    硅是太阳能电池和电脑芯片不可缺少的材料.生产高纯硅的流程示意图如下:

    物质A的化学式为  ;制备粗硅的反应为置换反应,且生成的气体具有还原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提示: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SiO2 

如图是六种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球棍模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甲、乙、丙属于烃,丁、戊、己属于烃的衍生物 B . 丙和己混合后会分层,且丙在上层 C . 甲、丙、丁、戊、己均发生取代反应 D . 乙和水反应可生成丁,丁和戊反应可生成己
四阶行列式 的值是 .

Gandi insisted on winning independence  by peaceful struggles,not by ___.

A . power B . strength C . energy D . force
After having finished the draft, I'm totally b out.

The company made an (调整) to my salary.

There are 76 individually (furnish) bedrooms, each with a private bathroom.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其气体原子数目也相同 B . 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甲烷CH4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原子数一定相等 C . 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同 D . 相同条件下的一氧化碳气体和氮气,若体积相等,则质量也相等
Social activities usually preserve old people the loneliness of old 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