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五年级语文试题

按要求写句子。
  1. (1)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改为陈述句)
  2. (2) 星期五下午我们在体育馆里体操大赛。(修改病句)
课外阅读。

我爱昙花

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儿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我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我爱昙花。

  1. (1) 在横线上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变化的词语。

    —有点儿心急—

  2. (2) “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这句话中,“心情也就淡然了”的原因是什么?
  3. (3) “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
  4. (4) 请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5. (5) 结合“我”从昙花三年才怒放中悟出的道理,谈谈你对成功的看法。
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我寻找。(扩句)

②成渠的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缩句)

③读书很惬意。(改为反问句)

扩句。

①阳光笼罩着他们。

②那是黄昏。

写出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推荐——      推辞——      抵御——

反义词:拒绝——      失信——      胆怯——

阅读课文《黄帝》选段,回答

       黄帝生活在五千多午前,是著名的部落首领。据说他一生下来就异常聪慧,青年时敦(dūn)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当时,发明了农耕和医药的天下共主炎帝族已经衰落,而九黎族的部落首领蚩(chī)尤十分强悍暴虐(nüè),侵凌弱小,兼并其他部落。炎帝族也被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只好向黄帝求援。黄帝毅(yì)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联合炎帝族与蚩尤大战于涿(zhuō)鹿。这是远古时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在后来的传说中也真的加进了鬼神。双方的将士英勇无畏,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最终黄帝胜利了,擒(qín)获蚩尤,并将他处死。战争之后,各部落一致拥戴轩辕氏为天子,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古人认为生长万物的大地土色呈黄,黄色是大地的正色,象征着吉祥喜庆,是大家所崇尚的颜色,因此,他们称轩辕氏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一面让人画了蚩尤的像送给那些企图妄(wàng)动的部落,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蚩尤败亡的教训,一面用武力讨伐(fá)那些敢于作乱的人。于是,来归附黄帝的部落更多了。后来,炎帝族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和黄帝族发生了冲突。炎帝族战败后,并入了黄帝部落,黄帝族的力量更大了。从此,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的一部分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他们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相传尧、舜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是他的后裔(yì),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为什么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选择与歌词意思不相符的一项。
  1. (1) 天地山川盘古开,飞禽走兽众人财。想吃鲜鱼就撒网,要吃野兔带箭来。(    )
    A .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B . 不能抢别人的劳动果实 C . 以网换鱼,以箭换兔,公平交易
  2. (2) 大路不平众人踩,情理不合众人排。横梁不正刀斧砍,管你是斜还是歪。(    )
    A . 话不说不透,理不讲不清。 B . 什么事情都得讲道理,你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就可以站出来讲。 C . 路有不平,就会有人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1. (1) 给这一段加个小标题:
  2. (2)  “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中“盈”的意思是(  )。
    A . 充满 B . 多出来;多余 C .
  3. (3) “月亮盈亏”意思就是“月亮圆缺”。月儿圆了,我们;月儿缺了,我们,表现了孩童的
  4. (4) “款款”一词生动写出了月亮的神态。从“溜”“爬”等词语体会到月亮就像一个
  5. (5) 这段文字中,作者借助,清晰地描绘出月亮的踪迹。
  6. (6) 这段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悄无声息慢慢升高的情态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1. (1) 《圆明园的毁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昔日的辉煌”是为了突出自豪之情。
  2. (2) 《父爱之舟》中“他扎紧裤脚……将棉袍的下半截擦起扎在腰里”这句话是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3. (3) 贾宝玉、林黛玉都是《红楼梦》中的人物。
  4. (4) 《渔歌子》是张志和写的诗。
  5. (5) 《慈母情深》细致描写母亲掏毛票的动作,是为了突出母亲不舍得花钱给“我”买书。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境界    的金色

的淤泥    的石料

的遐想    的古代木船

的幽思    的造船技术

下面句子中与其他三句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B .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是父母所生? C . 战士的血肉之躯都是父母所生的。 D . 没有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照样子,写词语。(写3个)
依依不舍
②舒舒服服
选字组词。

捷     嵌      榛   敏      子    着

(敏捷)     

课文内容回顾。
  1. (1) 人物欣赏。

    ①把下列人物与其对应的特点连起来。

    小嘎子——   孙膑——    船长——    严监生——

    沉着机智       爱财如命        争强好胜       足智多谋

    ②上述人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因为

  2. (2) 根据对“年龄称谓”的理解,完成练习。

    A.: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B.及笄:

    C.花甲:。                   D.弱冠:

    E.:指人三十岁。“及笄”中的“笄”指,“弱冠”中的“冠”指,如果用来比喻弄错事实,认错对象,我可以用成语“”来表达。

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将序号填在横线上,并完成练习。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1. (1) 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2. (2) 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下来,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3. (3)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
  4. (4) 从“冷冷地问”可以看出当时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从“目光柔和下来”能感受到沃克医生心里对刘伯承的,从“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可以感受到沃克医生的心理已经变化到对刘伯承感到了。

    《军神》的主人公是刘伯承,却更多地描写了沃克医生的变化,这是运用了(正面侧面)描写,它的作用是

按意思写词语

①指食品、饮料等的味道淡而无味。

②写文章时慎重细致,细细推敲。

③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口语交际。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请你为这个节日设计一张海报,写出海报的标题以及你想说的话。

填写描写方法。

①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②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④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②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画龙点睛。(我会把词语补充完整)

不自       默 声     尽脑

去       随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