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开始远航,他的船队却漂到了“新大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由此打开。材料中的“新大陆”指的是(    )
A . 亚洲 B . 非洲 C . 美洲 D . 大洋洲
揭竿而起:语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汉・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后形成成语“揭竿而起”。这句成语出自的历史事件是(    )
A . 陈胜、吴广起义 B . 刘邦、项羽农民起义    C . 楚汉之争 D . 黄巾起义
唐朝时,日本派出大批来到中国学习唐朝文化;宋朝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加以管理。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历史事件中能够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①赤壁之战  ②文成公主人藏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  ④清设驻藏大臣  ⑤1684年清设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⑤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④⑤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党的会议是(    )

A .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中共十二大 C . 中共十四大 D . 中共十五大
为祭拜宙斯,前8世纪起,古希腊人每四年举行一次赛会。这种赛会流传至今,被称为(    )
A . 娱神会 B . 赛神会 C . 奥运会 D . 全运会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沁园春 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为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

A . 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 .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 . 开创王位世袭制 D . 实行分封制
1911年10月15日,法国报刊登载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其中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等图片.报道中的“中国革命”指的是(  )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北伐战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不计个人得失,上书皇帝,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百多斤鸦片。“他”是(    )
A . 左宗棠 B . 关天培 C . 林则徐 D . 邓世昌
明朝人文征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这样写到“自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这一现象结束于(    )签订之后。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苹果为什么竖直落地?为什么不向旁边、不向上而总是向着地面落呢?我想这一定是地球吸引它的缘故。苹果、月亮不都是一样 的吗?月球围着地球转,无疑是地球的吸引力像一条看不见的绳索在拉着月球。如果真如此,地球以及其他一切行星也肯定都被吸引着。那么,能否认为这种引力是 作用于任何物体的物质的普遍性呢?

——牛顿的主治医生斯库利的日记

材料二: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的必需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淘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

——《物种起源》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表明牛顿已发现了什么?
  2. (2) 材料二是达尔文的什么学说?其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战国时期社会出现的变革不包括(     )

A . 封建制度确立 B . 私田出现 C . 各国先后变法 D . 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

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探究一:宝岛台湾在历史上经历了与祖国的三次分离,第一次分离后收复台湾的民族

英雄是谁?(1分)

探究二:当中国告别风云变幻的近代史时,也就告别了那个时代曾经的苦难。

1)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始于近代史中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写出这个条约的名称。(1分)

2)台湾第二次回到祖国怀抱的原因是什么?(1分)

3)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残余部队退守台湾,造成了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台湾与祖国第三次分离于哪一年?(1分)

探究三: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新时期我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1分)

2)举出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两个范例。(2分)

  悟:通过上述探究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正确认识。(1分)

阅读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材料:

材料一    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材料二    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到,1533年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四    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

——据保罗·富尔的《文艺复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指的是什么?被湮没的原因是什么?

2)就材料三所说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各举一例,并指出他们是否属于被湮没的事物及理由。

3)材料四与前三条材料中的哪一条有矛盾?表现在何处?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三部分内容。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4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中国很恐惧。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哪个封建统治时期的情况?(      )

  A、贞观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统治阶级广泛扶持佛教的主要目的是

A 相信佛教                  B 佛教反映了人民的要求

C 发展繁荣文化              D 利用佛教欺骗人民

最近更新